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母親的訓誨--母親節

    在箴言中有一段非常少見的母親的訓誨:「利慕伊勒王的言語,是他母親教訓他的真言。」(箴31:1)這是作王的兒子在日後經歷中感恩,回憶母親給他的訓誨。雖然我們的孩子不是來做世上的王,但其中所看重的原則卻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因為我們都學習與基督一同做王。她一開始說:「我的兒啊,我腹中生的兒啊,我許願得的兒啊!我當怎樣教訓你呢?」(箴31:2)訓誨最牢靠的是本於神、出於愛,而非只是道理。她多麼愛自己孩子,是自己懷胎生的,更是禱告求主而得的,是出於神的賞賜。不只是給他最好的,給他舒適的成長環境,更是要教導他,但要如何教導他呢?且使他能深刻的記住呢?

改變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前十一章述說福音大恩典之後,接著談到信徒當有的生命,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1-2)我們願意將自己獻上討神的喜悅,這是我們必然的心意,但這個內在的志向如何的證實呢?必然是以之後的生命呈現為要,但為何我們總常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呢?我們的難處不在於知不知道,而是採取行動作改變,不是一時的,而是主動且恆切、堅持的改變。

歸回憐憫

    因著彼此生活習慣、認定上的差異,原本的猶太信徒和歸主的外邦信徒必然在信仰的路上存在不可避免的衝突。為了外邦人歸主是否需要受割禮、守律法,使徒們在耶路撒冷召開大會,彼此申論、爭辯(徒15:1-6)。最後彼得起來做事件的總結(徒15:7-12),據此雅各起來為整個爭論歸納且引出聖經,擬定建議的作法,為眾人所接受(徒15:13-21)。如此,暫時止息了彼此之間的紛爭。在此事件上,我們學習教會內會有不同的看法,或是不同的堅持,如何解決紛爭。使徒們看重的是:合一、聖靈作為的見證、以信為本、神的話語、不將自己的軛加在對方身上。

福音的障礙

    最近和一位來台宣教士談到台灣的福音事工,他非常用心的分享國人接受福音上的難處。他常常思想神的話進到人心的障礙,希望能找出這些問題的癥結,這樣再思考如何幫助這些人領受真道。一開始他藉著前輩給的建議,特別為這些人的處境作思維,也實在的提出可行性的作法。本來期待應當可以更有效的傳福音給他們,但過去這些年來,這樣做的效果非常有限。人們會認同他的作法很好,也很有意義,但這卻沒有除去這些人心中的攔阻,福音的果效仍然極為不顯。近年來,他更發現現代人對神話語接受的障礙也不再一樣。他是否繼續相同的思維,找出障礙、尋出作法呢?這是我們所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