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有何不同

    前些日子有位大學生問我要如何禱告,因為他覺得自己每次禱告都是在為自己求,例如學校的功課,或是在教會、團契的服事,或是某人生病、或有需要等。雖然他也會為一些社會或國家等祈求,但在這一切的經歷上,總感覺逐漸的失去禱告的心,只是在作例行工作,沒有什麼迫切的動力。我問他說,是否是因為所求的沒有蒙應允,或是自己也不在意這些禱告,他很誠實的回說,其他沒有信的人看起來也是這樣過日子,有沒有禱告似乎沒有什麼關鍵影響。有其他宗教信仰的人,也是有所謂蒙應允、驚喜的事發生,也有不順暢的。他說,實在看不出來,我們與他們,甚至是沒有信仰的人,有什麼差別。

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用心查考聖經,期待能夠更認識神,明白祂的旨意,體會祂的心意。若是這樣,我們將全本聖經中神的屬性、神的旨意或心意整理在一起,那不就好了嗎?若還不夠,再加上救恩之道,也整理好,闡明如何得救。或是再加上我們所要明白、所要遵行的真道,也整理在一起,或是條列為規條,作為個人行為的檢視、自我省察等。這樣是否可以讓人更為清晰、明白真道,也避免一些不容易回答的問題,甚至是令人尷尬的問題,而在信仰的路上走得更穩呢?雖然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但都會使人不自覺地偏離信仰的核心焦點,或使人忽視真相,甚至失去,就如法利賽人和文士。聖經反而更多且不斷述說的是人與人的關係,與神是如何的回應、介入。

沒有憐憫、沒有贏家

    大衛在一生的爭戰中,絕大部分是得勝的,或是年輕時與非利士人、掃羅王,或是年長之後南北統一、或與周邊的各個國家。但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押沙龍的陰謀、背叛或是孩子之間王位的爭奪,大衛幾乎都沒有採取任何明顯的預防措施,而僅僅是被動的面對,處處顯出無能為力。暗嫩強暴他瑪,押沙龍暗殺暗嫩,他要以王的公義處置自己的兒子嗎?大衛只有生氣、難過,他實在下不了手,已經受害的是自己的女兒,被殺的是自己的兒子,但要再下手再殺一個兒子嗎?或許我們從事後的發展,押沙龍陰謀叛變、自立為王、追殺大衛,而認為大衛應該以公義處理押沙龍。以大衛的智慧、聰明,難道他不知道嗎?

因祂活著–復活節

    剛信主之時,深受感動的一首詩歌:因祂活著。這首詩歌提到祂賜下愛,醫治寬恕,死裡復活,使我得自由,那空墳墓就是我得救的記號。剛信主領受藉著罪得赦免、內裡得饒恕、醫治、內心得自由,享受在基督裡得救的實在。而這一切真實與把握的確據是以那空墳墓為我得救的記號,顯明我主耶穌為我死,也勝過死,從死裡復活。當時尚未認識在基督裡的豐盛,但內心的輕省、平靜、安穩和自在卻是那樣的實在。不再是我需要、我應該如何,或是努力行善、作好人,成功、成就,卻已經是新造的人。那為人人所預備的墳墓,如今不再成為人生的歸宿,死也不在成為生命的侷限,因祂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