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思念的瑰寶–母親節

    在母親節思想母親陪伴兒女的成長,她們走的是一條漫漫長路,只有一步一步的陪伴,沒有捷徑。母親的思想、期待總是更加的往前延伸,懷孕時就想到出生後的一切所需,幻想著美好的未來,也擔心著總總可能的難處。母親多麼希望孩子可以迅速的長大,成就一切所盼望的,但成長總是沒有捷徑。作父親的雖然也是期待兒女的成長,也會擔心,但任務導向的思維使他們接受孩子需要時間,只要看著眼前,朝著目標邁進就好了。因此,一般而言,母親的掛心、擔憂總是那麼強烈、巨大,總是在情緒中顯露出來,而那無私的愛、犧牲與奉獻也伴隨著臨到兒女。

為何而悔改

    施洗約翰開始傳道時,呼喊: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主耶穌開始傳道時,也是呼喊: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2;4:17)!悔改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我們並不都認同每一個人的悔改。有些人我們認為他們的悔改需要有後續的作為來佐證,而有些人即使有一些作為,我們仍然懷疑他們的悔改,特別是犯那些極為嚴重的罪或一犯再犯的人。我們更為容易不原諒熟識的人,因為我們太認識他們了。事實上我們自己也常常對自己的認罪有所質疑,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已經認過,也堅定的以為不再犯,卻是再做了!

有何不同

    前些日子有位大學生問我要如何禱告,因為他覺得自己每次禱告都是在為自己求,例如學校的功課,或是在教會、團契的服事,或是某人生病、或有需要等。雖然他也會為一些社會或國家等祈求,但在這一切的經歷上,總感覺逐漸的失去禱告的心,只是在作例行工作,沒有什麼迫切的動力。我問他說,是否是因為所求的沒有蒙應允,或是自己也不在意這些禱告,他很誠實的回說,其他沒有信的人看起來也是這樣過日子,有沒有禱告似乎沒有什麼關鍵影響。有其他宗教信仰的人,也是有所謂蒙應允、驚喜的事發生,也有不順暢的。他說,實在看不出來,我們與他們,甚至是沒有信仰的人,有什麼差別。

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用心查考聖經,期待能夠更認識神,明白祂的旨意,體會祂的心意。若是這樣,我們將全本聖經中神的屬性、神的旨意或心意整理在一起,那不就好了嗎?若還不夠,再加上救恩之道,也整理好,闡明如何得救。或是再加上我們所要明白、所要遵行的真道,也整理在一起,或是條列為規條,作為個人行為的檢視、自我省察等。這樣是否可以讓人更為清晰、明白真道,也避免一些不容易回答的問題,甚至是令人尷尬的問題,而在信仰的路上走得更穩呢?雖然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但都會使人不自覺地偏離信仰的核心焦點,或使人忽視真相,甚至失去,就如法利賽人和文士。聖經反而更多且不斷述說的是人與人的關係,與神是如何的回應、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