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成就在我身上

    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我們每個人都一定有超過一個生命角色需要扮演,有些角色只需要過個場,有些角色卻需要用很長時間、甚至大半輩子去經營和體會,這種角色也特別讓我們成為身邊人故事的主角,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家庭中的角色:丈夫、妻子;兄弟、姐妹;兒子、女兒;父親、母親。然而人生並不是年功序列制、「做久了就是你的」,更常發生的是我們在這些角色中覺得精疲力盡、路越走越窄,好像碰到了一個瓶頸,無論自己付出多大努力去適應去學習,總是得到負面的回應。其實,上帝知道我們的艱難,祂也樂意讓我們在每個生命角色裡,去更認識祂、也更認識自己;有時在光亮振奮之處,有時則在暗微幽仄之處。

不屬於這世界的權柄

    前些日子伉儷團契一起查考使徒行傳中記載的「第一個命案」,這個命案,不是使徒因著忠於傳講福音的殉道,而是一對夫妻—亞拿尼亞和撒非拉,他們為了在初代信徒群體中獲得好名聲,如同第四章記載的巴拿巴一樣,變賣了一塊屬於他們的田地,默默地把部份的金錢收藏了起來,卻欺騙當時帶領信徒們以彼得為首的使徒們,他們把所有賣得的金錢捐出來。

我的心哪

    最近因為在本堂實習的神學生修弘加入JC輔導團隊,讓我想起我在神學院的日子。有一次教授要我們提出身邊的人的代禱需求,並將所提到的名字一一寫在黑板上,教授再帶領我們一一為這些「名字」禱告。班上有20幾個學生,光是每個人發言就花了不少時間。當下的我一方面虛應故事,另一方面不免在心中抱怨起來:我來神學院不是為了學原文解經嗎?不是為了鑽研系統神學嗎?不是為了精進牧養和事奉的技巧嗎?黑板上的這些人,不管是Mark還是Jane,都是一些尋常的、沒有意義的名字。學費這麼貴、課卻這麼廢,我到底浪費時間在這裡做甚麼啊?

不傷人

    以賽亞書對於「神主權的終極治理」,有一段令人動容的描述:「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11:9)看看這幅美好的圖畫,再放眼望向我們所處的世界,不禁讓人懷疑:那個神所應許「不傷人」、滿有平安的所在,是否在此世只能存在於傳道人或神學生的腦子裡呢?的確,我們住在一個對「生命」來說充滿陰暗的世界:外在面臨著交通安全問題、戰爭威脅、能源使用危險、瘟疫;內在則掙扎於薪水沒漲、房價居高不下、產業競逐之下的惡質/壓榨職場文化、政治惡鬥等等。這樣來看,生育率低落是很合理的結果,這恰好證明了我們的前設:在世界的文化與遊戲規則中,「生命」沒有盼望,只是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