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越過耶路撒冷

    「使徒保羅定意返回耶路撒冷」是使徒行傳從第二十章開始,特別不尋常的一段記載。從經文本身來看,保羅從宣教工場回耶路撒冷是為了過五旬節(徒徒20:16),而對於散居當時世界各處的猶太人來說,「回耶路撒冷過節」並不是一件太突出的事,畢竟那裡是猶太人信仰世界的唯一核心,更何況是受過嚴謹法利賽人信仰教育的保羅。這裡不尋常的地方在於,保羅回耶路撒冷的這一路上,從亞該亞、馬其頓(歐洲),到亞細亞、敘利亞、該撒利亞(亞洲),「聖靈在各城裡向我指證,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徒20:23)。在還沒有網路的年代,這個聖靈宣布的消息已在短時間內跨越歐亞兩大洲,然而令人訝異的是,保羅一點也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為什麼保羅這樣的堅持呢?難道他刻意地反其道而行,準備殉道?

復活的盼望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11:25)

    那一天,死亡闖入了我們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各樣複雜的情緒漫過了我們的內心;在漫長極深地幽暗與苦痛中,神彷彿在問我:「你為今生的苦難如此哀痛,那麼,那輕省、光明、榮耀、在耶穌手中復活的生命,是否是你心渴慕和盼望的?如果生命終有一天會過去,那麼我為人們所預備復活的恩典,是否會讓人感到更加地珍貴與驚訝?」在這樣的衝擊中,我的理智上,知道復活的盼望是唯一超越一切最美的恩典;但在情感面上,我仍就無法立刻釋懷,更不用說我們所親愛的弟兄和家屬們內心的傷痛。

祂是為此而來

    週三晚間,我們一家從總會所辦的牧家旅遊回程的途中,收到李哥周姐在各群組傳來緊急代禱的消息。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儘管情況一度好轉,最後依然收到了最壞的消息。我的心情從錯愕、不敢置信、悲痛、(沒有來由地)懊悔和自責、甚至到對神的不解-為何這麼殘忍的事發生在一個這麼愛主的家中?

基督復活與我何干?

    近期與青少年和大學生的分享中,很常碰觸到一個議題:在教會和在學校、在家裡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信仰和生活是全然脫節的。他們很誠實的說,在生活中做決定時會遵循的是世界那一套價值觀,來教會對他們而言是一種生活型態,但也僅止於此。其實出社會的成年人也是同樣的狀態:信仰更多停留在知識層面,出了教會,生活上的思考模式和行動準則更多受這個世界的潮流主導,而非聖經中耶穌所言天國子民的樣貌。為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