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敬拜與服事

    因著在台北松山信義一帶幫忙找教會,偶然發現那附近有一個佔地甚廣的「廣慈博愛園區」,興建了幾座美觀又兼具機能性的社會住宅。正詫異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哪還能找出偌大一塊空地,發現裡面有個小小的陳列館「廣慈文物陳列室」。原來這裡的前身是「廣慈博愛院」,在上個世紀曾經在小兒麻痺流行肆虐時,為病後肢體麻痺、殘障的兒童開辦復健所,也提供安老所、就業輔導所等等社福服務,是當時頗具規模的社福機構。隨著公共衛生概念的普及、國民所得的提高,以及社福服務逐漸落實到縣市社區,廣慈雖然走下歷史舞台,但是在很多參與過廣慈的員工、服務隊員心中,她留下了深刻的生命印記。一位台大慈幼廣慈服務團末代團長,在他追憶廣慈的文章中*這麼說:「要關心一個具體的對象,往往要比去擁抱一個抽象的概念(例如愛國家、愛人民、愛土地)困難許多;擁抱後者,有時只需要含糊的邏輯、美麗的辭藻,或誘人的口號;而前者卻涉及如何認識一顆心靈,須真心相待,贏得信任,建立友誼,須長期而持續的努力。」

沒有條件的邀請 –和平王子

    「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1:11-12)

    上週六下午是教會一年一度的聖誕兒童劇,演出是彩虹愛家協會創作的「和平王子」。當天,教會湧入了將近四百多位的大人和小朋友,也讓天氣突然寒冷的聖誕節期,多了一分溫暖。「和平王子」這一齣戲劇其實教會在八年前曾經演出過,雖然這是一齣兒童劇,但是這齣劇卻精準地、細膩地述說著「福音」是「沒有條件」邀請每一位相信的人。

聖誕節的主角

    世人慶祝聖誕節往往不在意聖誕節的主角是誰。就好像出席流水席的賓客,又是乾杯又是敬酒,卻沒搞清楚結婚的新人是誰。即便在教會中,或許我們辦了許多的活動,熱鬧有餘,卻無意間將自己當成了主角。每年的聖誕節我總得絞盡腦汁地思考該如何「安排」青少年的角色—作為基督徒,我們當然知道聖誕節的主角是耶穌,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參與在耶穌降生的場景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在將臨中重塑生活

    時屆年底,又到了教會迎接將臨期的時候。在將臨期中,基督徒紀念並慶賀主的降生,也盼望主的再臨。儘管人們對於「節期」常常落入盲目忙碌預備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誤區,但是將臨期本身卻帶有清楚明確的歷史事件意義,讓參與其中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夠察覺。這個歷史事件意義就是:耶穌基督曾經來臨、降生,並且還會再來。也就是說,與一般常識把「節期/節慶」與鬧哄哄忙過一陣、吃一頓(或好幾頓)大餐畫上等號的認知迥然不同,這種認知單單將眼光聚焦在現在;然而將臨期關切的不單只有現在(各種活動、卡片、表演、晚會),而且包括了過去、以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