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What Did Jesus Do?

    還記得高一那年的一次營會中,輔導為每一個人戴上繡有「WWJD」(What Would Jesus Do)的手環。這當然是從美國那邊的校園事工流行過來的,意思是「耶穌會怎麼做」。這個手環時時提醒著我們:經歷試探軟弱的時候耶穌會怎麼做?面對人生抉擇的時候耶穌會怎麼做?這句話彷彿給予了信仰生活一切所需要的指引,也為血氣方剛的青少年提供了答案、設立了界限。

「成了」

    耶穌在世生命的最後階段,是在被出賣、被捉拿,之後被審問、被鞭打、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度過的。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這一段,它們彼此之間的視角可能有些微差異,有的著重在「受苦的僕人」,有的強調「無罪的義人」、「神的兒子」,但是可能都沒有像約翰福音這樣,凸顯出一種強烈的衝突性:神的救恩計畫正是在這悲慘的事件中,得以成就,別無他途。那塊掛在十架上、寫著「猶太人的王」的牌子,似乎是揶揄,卻證明是事實;耶穌衣物被兵丁瓜分、臨死前嚐了一口醋,似乎呈現了殘酷的死囚末路,然而卻是應驗了「經上的話」(約19:24,28-29;詩22:18,69:21)。在這個場景中,每個人都接受眼前所發生的事,猶太官長達到了他們的目的,彼拉多使用了他的權柄,羅馬兵丁例行公事地處理了一個死囚,門徒們無奈絕望地接受事實。可是耶穌自己呢?

專心愛我

    「神說:因為他專⼼愛我,我就要搭救他;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處。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我要使他⾜享長壽,將我的救恩顯明給他。」(詩篇91:14-16)

從「破冰」到「體驗」

    不少六、七年級生都曾在救國團的團康中度過青澀的青春歲月。90年代校園團契飛颺少年的成功也界定了「青少年事工」的模式。曾深在其中的我於美國求學時期理所當然地在學生團契中帶起了「破冰遊戲」(面對的是「查經班」起家的北美華人教會),不但吸引了和我有類似成長經歷的一票台灣學生,連從來沒有玩過團康遊戲的大陸學生都玩得樂不可支。然而十年的光景,當我再次踏上台灣的土地,過去的幾年無論是在JC團契或是在擔任指導老師的高中社團中,我都發現破冰遊戲常常「越破越冰」,氣氛反而越僵、也越尷尬。直到最近高中社團的學生來求助我—帶領的學生們自己覺得這些活動「好尷尬」、「好沒有意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