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約拿的危機

    一位真正的先知要具備哪些特質?有人說是預言要應驗,有人說他要背負起所傳講上帝話語的重量,有人說要為百姓代求,有人則主張他要有一顆體會上帝心意的心靈(所謂的「同悲共感」)等等。無論如何,我們不得不承認,聖經裡的先知約拿讓我們看見一位與眾不同的先知:上帝要他向尼尼微(當時亞述帝國的首府)宣告神的憤怒與審判,可是約拿幾乎可說是第一時間就選擇逃避這項使命,想逃到他施—可能位於西班牙半島南端,一個與尼尼微方向完全相反的極遠之地—去「躲避耶和華」。我不太相信約拿會覺得他有孫悟空的能耐,能逃出上帝的五指山,因此合理的解釋大概只有一個:約拿認為上帝會放棄一個自我放逐到外邦的先知,去尋找另外適合的人。

成為「客人」的我們--寫在205搬遷和遷入新堂之際

    隨著新堂落成和租約到期,一個禮拜後的九月八日將是JC的青少年在205聚會的最後一天。這個過去幾年青少年的「聖地」(meeting place),這個乘載著許多歡笑和回憶、成長和失落、汗水和淚水的地方,這個牆壁上留著大大的「JCrew」字樣塗鴉、天花板的燈具處處被籃球打得殘缺不全、到了暑假就臭氣熏天的秘密基地,都將物歸原主、恢復原狀。

耶穌的平安

    傳統上農曆七月半的台灣,空氣中常常會充斥著一股焚香燒紙錢的味道,這是在本地的傳統信仰中,祈求平安的儀式—中元普渡,也表示眾人對平安的渴求。「平安」是世人都盼望能一直擁有的,但有趣的是,本地的百姓似乎只有特別在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舉行這樣的儀式,好像鬼會使他們心理害怕、會加害他們,使他們沒有平安。

當我們一同回到拿撒勒

    過去的這個星期是竹北勝利堂第三年舉辦VBS兒童營會,雖然僅僅是為期三個半天一個整天的營會,但有著眾人的代禱、同工們花上數個月的籌備、規劃、募集弟兄姐妹的物資;百人的投入,不單是為著孩子們的暑假預備一個可以參與的營會,更是盼望能讓每一個孩子在營會中深化對信仰的體會與認識。在這幾天當中,有弟兄姐妹扮演著市集的老闆、老闆娘,預備許多不同的攤位讓孩子在當中手作遊戲;同時穿插在市集中發生的行動劇,還有每天限定上演馬利亞小屋劇場。當然,一定要有孩子們喜愛的活動、遊戲、詩歌和唱跳。而上帝的話和信息,也融入在其中,在每一天的營會中,讓孩子可以更深切地去體會耶穌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