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山上,山下

作者 趙元舜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有了Google Map之後,全世界的距離一下子縮短了許多,再遙遠的地方都可以瀏覽實景、街景,就連曉恩所在的查德,都有不少人上傳全景圖像,讓我們可以一窺當地生活的樣貌。不過,我們對一個地方的記憶,通常還是連結到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包括身處當地那時的情境、氛圍、人事時地物、甚至是氣味與聲音。即使離開那個地方已經很久很久,但是一旦想起來,當時發生的情景與感覺仍然歷歷在目。有趣的是,有時候這種回憶機制也可以反過來運作,當我們想起某個人的某個特質,或是和對方關係的某些層面,我們就會想起「那個地方」:可以是一間餐廳、一座公園、教會的某個教室、公司的會議廳,也可以是某條路的路口、或是路邊一棵榕樹下等等。

    對使徒彼得來說,也是如此。彼得後書為我們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回憶圖像:「我們從前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的事告訴你們,並不是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乃是親眼見過他的威榮。他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彼後1:16-18)這裡說的「聖山」,指的就是福音書裡耶穌「登山變像」的記載:耶穌帶著彼得、約翰與雅各,上山去禱告,正在那時「他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兩個人同耶穌說話;他們在榮光裡顯現,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路9:29-31)在大榮光裡,耶穌與摩西、以利亞所談論的,卻是耶穌將要背負的、那在世人眼中是「痛苦羞辱記號」的十字架,正如祂在此前所告訴門徒們的,「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9:22-23)

    在山上的彼得無比興奮,以色列歷史上的信心偉人竟然與自己一路跟隨的拉比同在榮耀裡,這是何等光榮的時刻,「夫子,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然而,隨即從雲彩裡出來神的聲音,澆熄了他的光榮願景,卻也把「山上」的意義真正烙印在彼得一生服事的記憶裡:「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他。聲音住了,只見耶穌一人在那裡。」(路9:35-36a)「不見一人,只見耶穌」的背後,是放棄自己對榮耀的想像、追求和執著,單單願意在每件事上認定那釘十字架的耶穌。

    下山之後的彼得「…不提所看見的事,一樣也不告訴人。」我們的人生就是與耶穌上山與下山的旅程,有時在山上流連忘返、有時經歷自我被破碎的低潮與沈默,然而每次下山時,我們都在生命歷練中信心更加穩固。無論此時此刻你是在山上、還是山下,願耶穌基督都成為我們唯一的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