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的危機
一位真正的先知要具備哪些特質?有人說是預言要應驗,有人說他要背負起所傳講上帝話語的重量,有人說要為百姓代求,有人則主張他要有一顆體會上帝心意的心靈(所謂的「同悲共感」)等等。無論如何,我們不得不承認,聖經裡的先知約拿讓我們看見一位與眾不同的先知:上帝要他向尼尼微(當時亞述帝國的首府)宣告神的憤怒與審判,可是約拿幾乎可說是第一時間就選擇逃避這項使命,想逃到他施—可能位於西班牙半島南端,一個與尼尼微方向完全相反的極遠之地—去「躲避耶和華」。我不太相信約拿會覺得他有孫悟空的能耐,能逃出上帝的五指山,因此合理的解釋大概只有一個:約拿認為上帝會放棄一個自我放逐到外邦的先知,去尋找另外適合的人。
倘若這樣,那麼我們的處境跟約拿還蠻類似的。在生命中不斷經歷著各式各樣的失望,讓我們已經習慣把「放棄」作為為人處世的關鍵字:放棄對工作的理想,放棄自己的原則,放棄對配偶、對孩子的期待,放棄對未來的期待;甚至,放棄對上帝的期待。沒有人喜歡放棄的感覺,可是當自己的堅持和原則成了自己的牢籠,失去權威、夢想消逝、心力和體力都漸漸的衰退,身邊每一個人事物都不停地在背離自己的期待,放棄與隨波逐流彷彿才是世界的王道。「我所認定的都沒有發生;所發生的都不是我要的。」當一個人放棄自己時,他也就放棄了上帝,反之亦然。
可是上帝並沒有放棄約拿,祂讓約拿置身在洶湧的波濤中,又把這位心有不甘的先知安置在一條大魚的肚腹裡。約拿對上帝的不滿在哪裡?對約拿來說,他不斷遭遇的失望可能就是在他的事奉裡:「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拿4:2)他不斷地在宣講神的憤怒與審判當中,遇見這樣一位有恩典、有憐憫的神,讓他以為該發生的都沒有發生,他所認定的審判最後總是化為憐憫與出路—就如同尼尼微的結局一樣:約拿書記載著他只用五個希伯來字向尼尼微城宣講「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難以想像的是,尼尼微全城竟然就這樣悔改了,而上帝也再一次地後悔,不降所說的災。
面對生命中的無能為力,我們是不是也像約拿一樣對上帝發怒呢?在約拿書的最後,上帝用一株蓖麻的榮枯讓約拿知道,生命的主權從來就不是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失望與放棄不過是上帝要我們在「我要的/應該是我/不應該是我」裡面,學習放手與謙卑的功課;然而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切的背後,有一位愛惜生命的神,祂有無盡的耐心在我們往他施流浪的海上等待我們,在生命的低谷中、在波濤翻湧的巨浪中,我們仍有在魚腹中敬拜感恩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