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思想耶穌

我們屬主的人是跟隨主作門徒,我們走的信仰道路是一條信心的道路,既然是信心的道路,就必然是針對我們的信心而發,因此這道路就是試煉我們信心的歷程。就以色列人出埃及為例,離開埃及之後,他們正是走在一條未曾走過的道路,是前往應許之地的路,也是一條要完全倚靠上帝的道路。這路上充滿的是他們所不願意或未曾想到的難處,他們不能倚靠原來得著食物的作法,也不能在熟悉的地方打水或是吃原來的食物。上帝往往不事先為他們預備供應,而是先給他們遇見難處,因此,他們在這條路上總是充滿著抱怨,各樣的貪念,甚至想回埃及過日子。這條跟隨神的路將他們的信心顯明出來!

預苦期的再思

教會傳統上為了預備心紀念主的受難,並慶祝復活節和等候基督的再臨,在復活節之前的四十天,扣除這一段時間的星期天,會鼓勵信徒常常自省、認罪悔改、施捨行善,稱之為「預苦期」。預苦期也稱做四旬期或大齋期,預苦期的第一天正好是星期三,稱作聖灰日(Ash Wednesday),本週的星期三(2/14)正是今年的聖灰日。為何教會會在受難日與復活節的二個日子中,特別強調受難而非歡欣慶賀主的復活與迎接主的再臨呢?這個問題的核心值得我們再度思考。

二條路:信心與律法(二)

我們再來思想為何世人不能倚靠行律法之路,不僅因為行律法得不著上帝的應許,也不能成就上帝的旨意,或說,律法之路達不到上帝計畫的目的。我們同時也要明白唯獨走信心之路方能成就上帝的旨意。

二條路:信心與律法(一)

我們要與神同行,首先要分辨信心與律法,使我們選擇信心之路,免得我們走以色列人的老路,反而失去福音。正如保羅所說:「那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反得了義,就是因信而得的義。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這是甚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憑著信心求,只憑著行為求;他們正跌在那絆腳石上。」(羅9:30-32)並且我們選擇研讀希伯來書也是要幫助我們從以色列人身上學習分辨信心與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