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節制的功課

    最近和幾位從小在教會中長大,清大團契大一的契友分享時,我問他們:「大學生活將近一年了,在信仰生活上有哪些挑戰?」他們的回答:讀經越來越鬆散、禱告也常常有意無意─還不只是有心無力、靈修沒有什麼體會、與非基督徒同學互動時間很少、花在團契和教會的時間雖多但卻沒有以前與主同在的感受等等。他們覺得每天都過得很忙、很累,也會想與其他同學一樣,找些新花樣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這群契友算是非常肯在信仰上堅持,大一就加入團契,也常回教會服事。他們離開被動的中學生活,進入凡事自我主動的大學生活,實實在在的考驗著自我管理—節制的功課。

生命的失去、虧損與得著

    主耶穌告知門徒祂要走的是十字架的道路,也吩咐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16:24-26;可8:34-38;路9:23-27)這裡主講明人有二條路,一是以得著世上的好處為目標,另一是以跟從主為目標。這裡重點不在於過程中的努力與否,而是走哪一條路。這二條路都是生命的付出,但生命的得著卻截然不同,更要注意的是全世界在主的眼中都不算是生命的得著。

孩子接收什麼-兒主主日

    在婚姻輔導課程中,有一堂課探討原生家庭。常常有人會問,我已經長大了,這些過去的事情,多數忘了、印象模糊,要不也不再有困擾了,為何還要拿出來剖析?事實是,在我們的內心,從母腹開始,就不斷接收外界而來的信息。雖然我們不能理解、分辨這些接收的內容,但我們內在是有感受的。這些都是研究者做過實驗證實的,例如,他們記錄懷胎時的聲音、母親的情緒等,在孩子出生後,再給與幼兒類似的信號,觀察他們的反應等等。我們會訝異相關的聯結幾乎毫無差錯。因此,我常提醒懷胎時的母親和父親,要給予孩子溫和的聲音、穩定的情緒、和樂的氛圍等。

刺的益處

    每當我在做事的時候總有以一句話用閩南語發音:「要瞻前顧後」會浮現出來。講這句話的人是我的外公,是傳統的農夫,這句話是他說的最有素養,最有水準的一句。他總是讓身旁與他一起工作的晚輩非常不舒服,因為他一出口就是嚴苛、難聽的話來做提醒、要求。印象中,只要他一出現,舅舅們都會找機會溜走,只剩下長工和我,長工是不能離開,而我是喜歡在旁邊觀察。當時我的想法是,為何不好好的說,而非用如此讓人難受的話不可嗎?之後,我在考完大學等放榜的一個多月去鐵工廠當小學徒,那些被人視為大師傅的,講話的方式也是一樣,特別是在日據時代就做過學徒的,總是說一些讓人氣憤、火大,卻是忘不了、深記在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