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預苦期(五)- 十架路上的反思

作者 李四海牧師 on . Posted in 牧者的話

    在預苦期,我們反省自己,在主面前認罪悔改。我們對明顯的過犯、錯誤是可以很清楚的承認和悔過,但有些內藏且極為要緊的心思、意念卻是不容易對付。我們可以默想主耶穌上十架之前和門徒的對話,特別是上十架受苦的預言來做信仰路上跟隨主的反思。雖然我們已經清楚後來門徒的經歷,然而,深思之下我們定能體會,自己與門徒卻是極為相似,軟弱、短視、近利也同樣在我們的裡面。

    第一次主對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可8:31)門徒的反應是以彼得作代表,他極力的勸阻耶穌,拉住耶穌,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16:22-23)我們和彼得相似,在面對可預期的危險或難處時,我們也會選擇避開。但這是我們要省思的,神的意思為何?自己現在正朝著哪一個方向努力,是體貼神的意思還是自己的呢?

    當他們還住在加利利的時候,主耶穌第二次預告自己將要受死,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門徒就大大地憂愁(太17:22-23)。既然上次門徒不能照人的意思,他們既不明白,也不敢問(路9:45),無話可回答,卻又接受不了,那只有憂心的等候事情發生。如果我們正走在一條看似主所引導的路上,而我們不是很清楚主的意思,我們是否也與當時的門徒一樣,只有無言、憂愁呢?若是我們要問,那麼我們要問什麼呢?若是問事情如何發生等等,主耶穌已經講清楚了。若問為何要有這一切難處,主也說了,先知們也說了。基督與十字架是信仰的核心,要問自己的是與我何干!是無言、憂愁、擔心、掛慮,還是信心堅定、滿了盼望?

    最後接近耶路撒冷,也就是主即將成為逾越節的羊羔之前,主在路上把十二個門徒帶到一邊,對他們說自己將要受苦、受死。這是第三次告知他們,門徒沒有回話,反而是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賜她二個兒子在主的國裡,一個坐在主的右邊,一個坐在左邊(太20:17-21)。這是相當奇特的反應,卻也表明這位母親相當有信心。她越過將會發生的事情,直接祈求最後的結果。但主耶穌卻指明:「我所喝的杯,你們必要喝。」(太20:23)我們是否也是避開十架道路,期待直接坐在主的身邊?
求主光照我們,使那真實永遠的喜樂成為我們的盼望,如希伯來書說:「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