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糾結的兩難

    年節期間遠方的遊子與親朋好友常會有大匯集,團聚時刻常會讓人有些近鄉情怯!面臨突如其來的關懷,學生容易被「關心」功課升學計畫?畢業了會接著「關心」找到工作收入?單身者會被「關心」情感動向、擔心被催婚?剛結婚成家的會被「關心」何時生小孩?這樣的社交性的關懷發語詞,有時成為自我檢視的角度,甚至會帶來催促不安跟焦慮!似乎礙於倫理或是人際互動的禮貌,但又覺得自己理當主張自我權益,持續落在兩難跟糾結!

從「客製化」到「無役不與」

    今年是我們第三年參加「青春飛翔靈修營」。我和修弘帶著六位高中生參加在三育基督書院的高中營,查考的書卷是使徒行傳。大會特別設計第一天到魚池當地的教會和市街上參訪。晚堂的講員則是來自宜蘭利澤簡的年輕牧師,他正帶領一個平埔族噶瑪蘭家族為主的傳統教會轉向社區和年輕人開放。

踏出去—得豐盛

    前兩週榮森牧師的主日信息是約書亞記第一章,其中有幾個關鍵字值得我們細細思想。

    首先是腳掌所踏之地。這裡的「地」字,比較像是小範圍的立足之地,配合「踏」的動作,就呈現出「兌現」、「支取」應許的動態畫面—憑著信心每勇敢踏出一步,就是在兌現應許。這背後的意義是:神的應許一直在那裡,神的百姓要有信心的「行動」去兌現。

屬靈的呼吸—「禱告」

    讀經與禱告是教會一直教導信徒,在信仰生活中很重要的兩件事。但是如果我們把它們當做是「事」,就很容易將它們與我們每天生活中的許多事列在一起,在忙碌中被忽略而漸漸遺忘。那我們要如何看待讀經和禱告呢?在聖經福音書中說神的話是糧,是生命的糧,是供應我們生命的必需品(約6:35、48、51;太4:4),因此讀神的話就好像是人在吃飯。如果讀經的重要性,好像我們每天必需吃飯一樣,那麼禱告就好像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呼吸;人不呼吸就會缺氧甚至死亡,而基督徒如果不禱告,屬靈的生命就會窒息、就會枯竭。因此司布真牧師就曾說:「禱告是屬靈的呼吸,當一個人第一次向耶穌禱告,如同溺水之人,吸到第一口氣。他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