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耶穌真的足夠嗎?

    上週主日施以恩老師在我們當中以希伯來書10:11-25的經文證道。相較於我們的文化不斷質疑我們的:我做的夠嗎?我有的足夠嗎?我夠好嗎?聖經說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人沒辦法再加上甚麼,所以耶穌已經足夠了。聖經又說,基督那「一次的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10:14),所以透過祂,我們也足夠了!

 

    施老師所傳講的,是宗教改革以來的正統神學「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但這樣的真理卻很違反我們的認知和在信仰及生活中的追求—「補行為、補法律、補敬虔、補神學理解、補經驗…。」我們的概念可能更接近「天助自助者」:我必須要先靠自己,剩下(我做不到)的才交給上帝。福音是講給初信者聽的,是初階的信仰,一旦信了以後,就要開始講行為、追求聖潔、渴望復興(當然,這些都是好的)。做傳道人的會擔心,如果強調耶穌為我們所做的,信徒會不會閒懶不結果子,甚至在罪中叫恩典顯大?做家長的可能會擔心:如果老跟孩子講福音,孩子是不是就不會努力了?

    讓我們試著回到耶穌復活的那一天…在路加福音的24章。哦對不起,目前仍在預苦期,照理說要到4月20日復活節那天才要翻到路加福音24章。但我們常常只認知到耶穌的死,就好像以馬忤斯的門徒一樣,他們愁眉苦臉、灰心喪志,雖然信神也接受耶穌,甚至跟隨耶穌直到十字架前,卻因為沒有看見耶穌的「復活」而只能悻悻然地走回頭路。但復活的那天,耶穌親自站在門徒當中,用肉身向他們顯現,說:願你們平安(路24:36﹚!門徒在經過了一陣驚慌和害怕後,確認耶穌已經復活,就「喜得不敢信」(路24:41)。後來即便耶穌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他們仍然「大大的歡喜…常在殿裡稱頌神。」(路24:52-53)

    因為對門徒來說,耶穌已經勝過死亡了!如果連人生命最大的威脅都已經被耶穌勝過,面對人生他們還有甚麼恐懼呢?因為對門徒來說,耶穌已經應驗了一切「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路24:44)那些爭議已久的神國怎麼實現的問題,「那將要來的是誰」都不再是問題。因為對門徒來說,耶穌如今已被升到至高,門徒也與基督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弗2:6),在地上就如同當初耶穌被父神差派到地上,歡歡喜喜地走十架的道路。

    這一切都是基督的「福音」做成的!「願你們平安」正是告訴那些應該有平安卻沒有平安的人。我們因為不敢相信耶穌已經復活了所以恐懼害怕;我們因為不明白耶穌復活意味著連罪和死亡的權勢都被勝過了,所以仍然自己掙扎和愁苦;我們因為並不真的願意與基督同死也同復活,所以仍然在這個世界中尋找答案。然而我們需要的平安,也就是神創造世界中那個人與神、人與人之間和諧及完美的關係卻已經在主基督耶穌裡成就了,也已經足夠了。不是從這個世界來的,也不再需要從這個世界追求或是證明。在這預苦期中,我們知道我們盼望的是甚麼,也知道基督是為何受苦,又如何得榮耀!

祭祖與敬祖

    又到了三、四月交替的清明時節。傳統上,中國人在清明節時,都要祭祖掃墓,表達對祖先的孝道和追念。但是對於基督徒來說,特別是在大多是傳統信仰的家族中,當與長輩們在祖先的墳前,祭拜祖先、焚燒冥紙時,心中總是感到有些為難和壓力。探究清明祭祖文化要表達的意涵,主要是強調孝道、家族團結與慎終追遠。而對於在基督信仰中的我們,面對這個傳統節期中的種種傳統,如何在尊重文化的同時,能夠持守信仰,並將其轉化為福音的機會,是我們要思考的。

預苦期談耶穌的榮耀

    基督教喜歡談苦難。但事實上沒有人喜歡苦難,即便耶穌都這樣向父神禱告:「我現在心裡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父啊,願你榮耀你的名!」(約12:27-28a)在這裡,耶穌在面對十字架的苦難時心裡憂愁,卻同時接受苦難將要成就父神的榮耀。換言之,從榮耀去理解苦難,是聖經給我們面對苦難時的一條極重要的線索。

曉恩回來了

    五年前我來到竹北勝利堂服事,因為之前的青少年傳道人曉恩和欣芸夫婦被教會按立為宣教士,並被差派到非洲查德的部落去。當時我很驚訝,在一個基督徒比例只有5%的國家差派宣教士是不容易的,去異文化的非洲國家宣教是不容易的,投身在福音創啟地區、為主得著「未得之民」更是不容易的。        因此當我來到這間教會的時候,我很清楚這是一間宣教的教會。一個願意擺上自己參與在神國普世宣教的教會,就跟一個願意擺上自己讓神所使用的基督徒一樣,是健康信仰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