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馬戲團裡的大象

    有一個小男孩和父親去馬戲團觀賞表演。馬戲團裡有各式各樣的猛獸和各種高難度的演出—獅子跳火圈、大象走獨木橋、猴子雜耍等,看得小男孩直呼過癮。散場以後,小男孩注意到工作人員僅僅用一條細繩將大象栓在場邊的一根小木頭上。男孩不解地問馴象師:「大象為什麼不逃跑呢?」正在搬運著一綑又一綑狼尾草的馴象師笑著說「當獵人從非洲草原抓到牠的時候牠只有幾個月大,然後牠就被栓在這裡。牠曾經想逃走,但那時牠太小了,沒有辦法掙脫。」男孩又問「那牠現在為何不逃呢?」馴象師回答「因為牠不知道自己已經是一頭大象了啊!」「這大綑狼尾草就夠它開心了」。

在福音中看待規定與約束

    在日常生活與教會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接觸到各種規定,例如聚會的時間安排、服事的流程、會友的資格、財務運作的制度,甚至聖經中的道德命令與生活教導。面對這些規定,有時我們會有一個疑問:「我不是活在恩典中嗎?為什麼還需要這麼多規則?」信義宗的神學觀提醒我們,律法與福音雖然看似對立,卻在信仰生活中扮演互補的角色。律法顯出我們的過犯,使我們知罪,使我們認識到我們無法靠自己達到神的標準;福音則宣告,藉著耶穌基督,我們被赦免、被稱義、得著自由。這樣的神學觀不只是教義,更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正確看待「規章」的角色。

約瑟與神的百姓

    創世記中約瑟的敘事勵志又帶著傳奇色彩。然而,無論將其視為啟發美德的寓言故事,或效法約瑟如同道德的典範,我們都可能忽略了整本聖經最核心的信息—我們是全然的罪人,需要的是基督的救恩。

苦難不是盡頭,而是相遇的起點

    最近在華神修習了一門名為〈身份認同與福音使命〉的課程,讓我有了深刻的省思。這門課由一位長年投身於跨文化宣教的老師授課,從第一堂課開始,他就帶領我們思考:即便課堂上的同學多為神學生或傳道人,表面上屬於同質性高的群體,但由於各自的文化背景、家庭成長歷程與教會經驗不同,我們之間其實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老師不斷鼓勵我們,在差異中尋找共通點,並從這些共通性出發,開啟真誠的對話,在對話中學習彼此聆聽與理解,最終建立真實且深層的連結。他強調:「在共同中看見差異,在差異中尋找共通,並進一步開創對話的空間。」這是一種思維訓練,更是面對當代福音使命的關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