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子團契
馬可福音第二章記錄一段耶穌醫治癱子的故事。在耶穌傳道事業的初期,其所到之處都是萬頭鑽動。癱子是由他的朋友(們)帶來的,因為全身癱瘓,只能躺臥在褥子上,由四個人從四個角抬起。因為人多不得進前,他們就拆了耶穌所在房子的房頂,將癱子連同他所躺臥的褥子垂降到耶穌的面前。
在上週的高中退修會中,我請高中生分組演出這段故事的前傳:這個癱子是誰?他是怎麼變成癱子的?他的朋友又是誰?他們是甚麼關係?我鼓勵這些想法創意無限的青少年,盡可能天馬行空地創作出癱子的故事。我唯一的要求是:必須要在劇中交代癱子的朋友為何對耶穌有信心、對人(癱子)有愛心?
青少年也不負期待地演出一齣又一齣讓人噴飯的短劇。第一組的癱子是一個無辜路人,連續遭遇到四個發狂動物的襲擊,以至於最後全身癱瘓。「褥子團契」就是寵物的四個主人所組成,他們帶著罪咎、知道自己的虧欠,因此不計代價地想把癱子醫好。第二組的癱子原本在檳榔園中工作,因為同事不慎從樹上摔下來而被壓成重傷。束手無策的醫生連同同事和妻子一起帶他來找耶穌。因為「在人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第三組的癱子原是一位牧師,他殷勤地教導著信眾、餵養著羊群。卻有幾位會友沉迷於賭博;不僅如此,他們為了要籌集賭資,還將牧師押做保人。最終賭博失敗,牧師被斷手斷腳成了癱子。第四組的癱子和癱子的朋友們被騙到某國為詐騙集團打工,癱子為了救其他人出來自己卻沒有逃出,被打得半死後丟在台北橋下,他的朋友看到新聞報導才找到奄奄一息的他,最後才找到了耶穌。
這些點子都很無俚頭對嗎?你一定可以想像現場演出時的爆笑聲。事實上《褥子團契》是校園團契2005年翻譯出版John Ortberg原著的一本暢銷書。書中提到在西元前五世紀的羅馬,畸形兒必須立刻被殺死,就連亞里斯多德都曾說「吾應立法,殘障兒應一律剷除」(62頁)。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要解釋這樣悲慘的人生只能歸咎於他們所犯的罪;門徒看到那生來瞎眼的就問耶穌:「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約9:2)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怎麼可能有一群人為了一個癱子出頭呢?甚至大搖大擺穿過人群、侵入民宅、毀損房屋……。
我告訴青少年,最有可能的解釋是這是一個由一群殘疾人所組成的「褥子團契」:他們當中有許多人見過耶穌、被祂親手醫治、親嘗主恩的滋味。於是他們不計任何代價,也要將其他的癱子帶到耶穌面前。這正是團契的真諦:你可以是一個無能為力的癱子,在基督裡領受那沒有條件的愛。因為我們都曾經是癱子,如今是一群領受過恩典滋味的人,願意付上任何代價,為的是將人完完全全地引到基督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