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祭祖與敬祖

    又到了三、四月交替的清明時節。傳統上,中國人在清明節時,都要祭祖掃墓,表達對祖先的孝道和追念。但是對於基督徒來說,特別是在大多是傳統信仰的家族中,當與長輩們在祖先的墳前,祭拜祖先、焚燒冥紙時,心中總是感到有些為難和壓力。探究清明祭祖文化要表達的意涵,主要是強調孝道、家族團結與慎終追遠。而對於在基督信仰中的我們,面對這個傳統節期中的種種傳統,如何在尊重文化的同時,能夠持守信仰,並將其轉化為福音的機會,是我們要思考的。

預苦期談耶穌的榮耀

    基督教喜歡談苦難。但事實上沒有人喜歡苦難,即便耶穌都這樣向父神禱告:「我現在心裡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父啊,願你榮耀你的名!」(約12:27-28a)在這裡,耶穌在面對十字架的苦難時心裡憂愁,卻同時接受苦難將要成就父神的榮耀。換言之,從榮耀去理解苦難,是聖經給我們面對苦難時的一條極重要的線索。

曉恩回來了

    五年前我來到竹北勝利堂服事,因為之前的青少年傳道人曉恩和欣芸夫婦被教會按立為宣教士,並被差派到非洲查德的部落去。當時我很驚訝,在一個基督徒比例只有5%的國家差派宣教士是不容易的,去異文化的非洲國家宣教是不容易的,投身在福音創啟地區、為主得著「未得之民」更是不容易的。        因此當我來到這間教會的時候,我很清楚這是一間宣教的教會。一個願意擺上自己參與在神國普世宣教的教會,就跟一個願意擺上自己讓神所使用的基督徒一樣,是健康信仰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

從大臣到父親

    在約翰福音第四章,有一位大臣來見耶穌,求耶穌醫治他的兒子。這個時候,耶穌的名聲已經從加利利傳到了猶太地、撒馬利亞,再傳回了加利利,因此這位大臣—作為一位在宮中服務的、在君王身邊有職責在身的官員—理應有更多訊息管道能得知「要去找耶穌」。找則找矣,到底要不要自己前往卻是個問題,他畢竟不是個閒人,兒子又是在迦百農患病,如果不是因為兒子已經病重、「快要死了」,他大可派幾個親信前往即可。然而,當他見到耶穌、表明來意,耶穌卻說了一句讓人摸不清頭腦的話:「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