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山到海心
一陣冰冷透骨的感覺從腳趾頭直通上腦,不由得從睡夢中睜開半醒的雙眼,看見的只有一片黑暗,耳中傳來的卻是強風把帳篷吹的辟啪作響、震耳欲聾的聲音。此刻自己正身在海拔三千公尺的奇萊稜線上,低於零下的溫度、加上幾乎要剝去身體一切熱量的稜線強風,都使我對「寒冷」兩字有更切身的體會。感謝主的保守,其實我自己絲毫沒有半點力量或是經驗可以爬到這,完全是在同行的善粦與俊良一路幫助、鼓勵與耐心等待之下,我才勉強能站上稜線—但這也是我的極限了。
儘管未能登頂,這次登山對我來說卻是極為深刻的生命經驗。平常生活在平地,對於環繞我們的台灣諸山巒一直習以為常,彷彿它就在那裡,想去隨時能去,卻沒想到一旦真的動身前往,難度卻是如此的大!而當自己好不容易站上稜線,望著四圍的景色,心裡卻絲毫沒有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寫意與豪氣,而是謙卑:不只是體會到自己體力的極度不足,更多是意識到作為「人」的渺小—儘管地球只是廣袤宇宙中的一粒微塵,神卻不吝於在這宇宙一隅的山上,讓人一窺祂創造的壯闊與浩瀚。
如果高山讓人謙卑,那麼深海同樣可以是神展現祂權能的所在。以西結書第二十七章就是一首發生在深海的哀歌,主角是當時地中海東岸的海洋強權「推羅」,經文描述「你的疆界在海的中心,造你的使你全然美麗。」(結27:4,和合本修訂版)「海心」如何能作為疆界呢?原來推羅是藉著海洋貿易而發達的城邦國家,她將列國的物資與珍寶交易到海洋所接壤的任何國家,並以此獲取可觀利潤;不僅如此,所有藉她貿易的國家也都一同獲益,文明與生活水準在交流中一同提升,這豈不是我們最喜歡說的「雙贏」?然而,當推羅以為「海心」是她可以呼風喚雨、稱心如意的所在,甚至「心裡高傲,說:我是神;我在海中坐神之位」(結28:2,「海中」的原文就是「海心」),一夕之間「東風在海中將你打破」(結27:26b,「東風」指的就是掀起古近東兵禍的巴比倫),推羅的所有財產、人員、貿易,以及所象徵的文明進步與共榮,通通墜入海底。
在一切以科技主導、以進步和提升為首是瞻的現代思維之下,我們更加不容易體會謙卑的需要,也更難以接受自身的軟弱;然而在基督裡,軟弱卻讓我們看見主的十字架與復活的能力。保羅在他服事生涯的晚期,在信心中這樣宣告:「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無論面對雄峻的高山,還是身處搖晃的海心,我們都定睛在那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基督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