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耶穌的比喻

作者 邱崇原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浪子回頭」可能是 耶穌講過最有名的比喻。但緊接在這個比喻前面的還有「迷羊的比喻」和「失錢的比喻」。一百隻羊失去了一隻,是百分之一。十塊錢少了一塊錢,是十分之一。兩個兒子失去了一個,是二分之一。而故事中的主人對待失物的方式也是類似的,失羊的主人將99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失錢的主人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的地找直到找著。而浪子的比喻中的父親遠遠地看見返家的浪子,跑去抱著他的頸項……找到了之後呢?失羊的主人找來了朋友鄰舍一同歡喜,失錢的主人找來了朋友鄰舍一同歡喜,浪子的父親把肥牛犢宰了,和朋友一同吃喝快樂。

    三個比喻,三個同樣的模式,不同的是在第三個故事中,有一個人是不開心的,就是故事中的大兒子。大兒子的不滿看似很有道理,因為他不像小兒子那樣放蕩悖逆,父親卻似乎沒有按照他作的回報他:「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路15:29-30)乍看之下的確 不公平(我們任何一個人也都會覺得不公平)!但在三個比喻中失物的主人都是以筵席的方式吃喝快樂,顯然有問題的是那位大兒子。

    為什麼呢?29節當大兒子說他「服事」父親多年,原文的意思是「做奴隸」!原來對大兒子來說,他多年在父親身邊感受到的不是兒子的位份,卻視為是奴隸一般的苦差事。其次,大兒子說他「沒有違背過父親的命令」,卻在父親邀請朋友鄰舍一同快樂的時候鬧情緒不肯進去。因為大兒子只是表面上遵守了父親制定的規則,卻從來沒有真正體會為父的心。第三,大兒子認為父親從來沒有給他一隻山羊羔,卻沒想過父親的一切都已經給他了,也都是他的。他以為自己一無所有,卻不知道他在父親的庇護和同在中甚麼都有。

    這不是我們這些「老」基督徒常有的問題嗎?當服事變成苦差事 、當信仰變成教條和枷鎖、當我覺得沒有甚麼值得感恩的……反之,怎樣的人才是真正蒙福的人呢?是那些在恩典中享受委身和服事,因著信基督而得自由和釋放,也因此常常帶著感恩、喜樂、感恩、喜樂、和滿足。

    在這段經文的前後文中,不乏「你們要努力進窄門(路13:23)」、「人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這樣的教導。但如果我們用「努力」或是某個「標準」判斷得救與否,那麼福音就很難不是一種交易。就像是耶穌講這三個比喻的背景,是「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2)

    耶穌用比喻幫助我們真正明白天國的福音:天國屬於那些體會父神的愛,並渴望祂一切美好的人(如太13天國寶貝的比喻);地獄屬於那些抗拒父神的愛,並排斥與祂有關聯的人(如路14大筵席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