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面對將臨

作者 趙元舜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十二月是教會的將臨期,各種佈置、裝飾、節慶活動、邀請卡,都提醒著我們這件事,不過我們或許可以問問自己:我是如何面對「將臨」這件事的?我們都會為重大事件做好準備:要迎接新生兒,家裡會預備好各樣用具、設備;晚上要看中華隊比賽,趁有空就趕快去買各樣零食、飲料,為歡慶(或失落)做預備。我們的生活反應了我們對於「將臨」的態度,或者更貼切地說,「將臨」的意義形塑、引導了我們該如何付諸行動。馬太福音第二章就是這樣呈現了兩個人物如何面對基督的「將臨」。

    第一個人物是當時在猶太地作爲羅馬共和國分封王的希律。在幾位東方博士的詢問中,他得知有一位要「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彌賽亞,當下他的心裡不安起來,找來祭司長和文士們,要知道「基督當生在何處?」其用心卻不是為敬拜,而是為除滅。將臨對希律王沒有任何改變的意義,沒有變動、沒有降卑、沒有敬拜,只有指揮各式各樣的權力,嘗試去讓天國也在自己的掌握與計劃中;一旦事態有變,這位在耶路撒冷的掌權者,立刻想盡辦法要撲滅、斬草除根。人可以在最遠離神的地方,盡情放縱自己的私慾,但是人也可以在最接近神的地方,展現徹底的愚昧與殘忍。

    另一位人物則是耶穌的父親約瑟。他沒有希律王掌握宗教系統與公部門的權力,卻在夢中幾次蒙主的使者向他顯現、指示,告訴他該如何做、該往哪裡去。約瑟這位在神引導中的義人,先是幾乎身處律法邊緣(娶未婚懷孕女子為妻),又被迫逃往埃及,之後再流亡到加利利(是他帶著彌賽亞?還是彌賽亞帶著他?)將臨對約瑟的意義,不是掌控與主導,而是一再的被動與變動,把全家從猶太地帶往充滿外邦習俗與記號的埃及、又帶到地處偏遠的加利利,然而他卻在最遠離神的地方經歷神的信實,在最接近神的地方—懷抱著襁褓中的彌賽亞—放下自己的生命主權。

    或許,將臨期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歡慶的喜樂、或是在每個按照時程與規劃順利進行事工中感到滿足,也包括在被動與變動中學習感恩,學習一種從「承受」到「領受」的人生觀。華人總說生命充滿無常,需要靠自己轉換念頭或是「放下/捨去」好讓自己走出來,可是在基督信仰裡,這些對人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人既無力自救,又無法在變化無常中識別出變動的意義。約瑟的生命告訴我們,一切的被動與變動,意義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基督;在被動與變動當中,基督仍在,拯救仍在,盼望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