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亂」和「空」中拯救的神
這個暑假JC的青少年乃至於全教會的孩子們都浸泡在約瑟的故事中,那是聖經創世記對於以色列先祖的記載。所有的大場面、大製作都是為了讓這些本來耳熟能詳的「故事」化作身歷其境的探險和感受。事實上,當神在西奈山上向摩西啟示創世記之時,以色列百姓也被上帝放置在曠野四十年,那更像是一場大型的體驗教育現場;每一個在我們看來遙遠的敘事或是鋪陳,都向著神百姓真實的處境說話,並帶出直接的應用。
讓我們來看創世記的開頭,「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1:1-2)聖經用三個形容詞描述天地未造以前的景況:「亂」(תֹ֙הוּ֙)、「空」(וָבֹ֔הוּ)、和「暗」(וְחֹ֖שֶׁךְ)。暗的問題首先被解決,因為「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1:3)當時以色列百姓才在埃及住了400年,埃及人相信法老王是太陽神的化身,可以想像這段經文如何衝擊著他們。因為按照聖經的啟示,光是從耶和華神而來,太陽卻要到第四天才被造(創1:16)。有了光之後,創造的前三天處理了「亂」的問題:神分開了光暗、創造了天(將水分開)、創造了地(將旱地和水分開),創造了時間次序,有晚上有早晨。創造的後三天處理「空」的問題,天中的光體、空中和海中一切的生物、和地上的活物和人類先後填滿了神造的天地「生養眾多、遍滿地面」。
然而,「亂」和「空」是甚麼意思呢?有甚麼地方是既亂又空的呢?例如我的房間可能很亂,但亂的話就不可能空,不是嗎?事實上「曠野」就是一個既亂、又空的地方。以色列百姓在曠野中,所見既是一片荒蕪,也是一片紊亂。也是在看似蕭條和缺乏的曠野中,神卻用祂的創造表明祂的作為。每一個曠野中的晚上和白天,自然的規律周而復始,各樣的受造物各從其類,神的百姓無時無刻都在見證神的創造,「稼穡、寒暑、冬夏、晝夜永不停息」(創8:22)。
整個四十年中乃至於整個以色列的歷史中,以色列人的信仰掙扎著回到文明卻壓迫的古埃及,或是隨從墮落的、走向索多瑪和額摩拉的兩河流域迦南文化。而那位創造的主向祂的百姓顯明,人類面對大自然的恐慌和面對超自然的無助需要的不是埃及或是巴比倫,而是那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即便在曠野中,我們也可以不「空」也不「亂」。反之,當我們隨從這個世界,當我們離開神的時候,無論生活如何富足、文明如何昌盛,我們都依然是既「空」且「亂」的。我們如今如同在曠野中,面對慾望和需求無法滿足,面對著總是讓人羨慕和忌妒的一切,我們的裡面可以不空,也可以不亂。因為那位創造的主,是將我們從「亂」和「空」中拯救出來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