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苦期談耶穌的榮耀
基督教喜歡談苦難。但事實上沒有人喜歡苦難,即便耶穌都這樣向父神禱告:「我現在心裡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父啊,願你榮耀你的名!」(約12:27-28a)在這裡,耶穌在面對十字架的苦難時心裡憂愁,卻同時接受苦難將要成就父神的榮耀。換言之,從榮耀去理解苦難,是聖經給我們面對苦難時的一條極重要的線索。
在希伯來文中,榮耀(כָּבוֹד)一詞指的是「份量」或是「重量」。如果理解古代的錢幣是按金屬的重量計算,就不難將「榮耀」和「價值」連繫在一起。在這段經文的前面,有三段關於耶穌價值的記載。第一個衡量耶穌價值的是加略人猶大和馬利亞的對比(約12:1-8)。馬利亞用三十兩銀子的香膏抹在耶穌的腳上。三十兩相當於當時一個奴隸的價錢,不算小的數目。猶大質疑「為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但也是在三十兩銀子的誘惑下,猶大賣了耶穌,那是在猶大心中耶穌的價值。
第二個衡量耶穌價值的是祭司長、法利賽人和那些迎接耶穌的人的對比(約12:9-19)。眾人拿著棕樹枝迎接耶穌,讓耶穌坐上驢駒,擁戴耶穌如經上所預言的君王。法利賽人拒絕耶穌,因為耶穌威脅了他們的地位和權力(19節,法利賽人彼此說:「看哪,你們是徒勞無益,世人都隨從他去了。」)在地位和權力的驅使下,法利賽人拒絕了耶穌,那是在他們心中耶穌的價值。
就在耶穌被自己的門徒出賣、被宗教領袖棄絕時,第三個衡量耶穌價值的是幾個外邦的希臘人,他們透過門徒輾轉求見耶穌。經文中耶穌自己界定了他的價值:「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12:25)換言之,衡量耶穌價值的標準在於生命;跟從耶穌的是那些看重耶穌勝過生命的,不在於是猶太人還是希臘人。
那麼,甚麼是神的榮耀?或許我們可以理解成相較於「金錢、權力、和性命」的價值,「你覺得我們的神比一切更有價值嗎?」耶穌榮耀了父神的名,因為耶穌看神比祂的生命更寶貴,於是順服地死在十字架上。而父神回應說:「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還要再榮耀。」(約12:28)因為祂差派愛子耶穌來到世界,又藉著祂的死敗壞掌死權的,成就了救恩,勝過這世界一切的「金錢、權力、和性命」的價值。
相較於許多人以為的要得到「金錢、權力、和性命」的榮耀才能榮耀神;恰恰相反,正因為我們能夠相信那十字架的耶穌比一切「金錢、權力、和性命」更有價值,我們才真正認識神的榮耀,也真正願意跟從祂,走那十字架的道路(約12:26)。如同那主動走向苦難的基督,我們也可以從榮耀去認識苦難:「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