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曉恩回來了

作者 邱崇原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五年前我來到竹北勝利堂服事,因為之前的青少年傳道人曉恩和欣芸夫婦被教會按立為宣教士,並被差派到非洲查德的部落去。當時我很驚訝,在一個基督徒比例只有5%的國家差派宣教士是不容易的,去異文化的非洲國家宣教是不容易的,投身在福音創啟地區、為主得著「未得之民」更是不容易的。        因此當我來到這間教會的時候,我很清楚這是一間宣教的教會。一個願意擺上自己參與在神國普世宣教的教會,就跟一個願意擺上自己讓神所使用的基督徒一樣,是健康信仰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

    聖經中有個窮寡婦,在聖殿裡奉獻了兩個小錢,耶穌這樣說:「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裡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可12:43-44)耶穌紀念的不是金錢的數量,而是有餘或是不足;是這位寡婦儘管她自己不足,卻奉獻出她所有的。舊約中也有一位這樣的寡婦(王上17﹚。神透過這位寡婦去供養先知以利亞。當時她沒有餅,壇內只有一把麵,瓶裡只有一點油。這麼一點點的材料是為了做餅給她和她的兒子吃的。或許夠一餐,或許夠兩餐,但可能不夠第三餐。她卻說:「我們吃了,死就死吧」(王上17:12﹚。不僅如此,先知以利亞自己也是自己不足的人,神讓一隻烏鴉來供應以利亞,這隻烏鴉早晚給他叼餅和肉來,接著才讓這位苟延殘喘的寡婦來供應他。

    在馬可福音的敘事中,寡婦的故事鮮明地對比著耶穌的門徒在當時的愚昧和頑梗,也說明了耶穌對他的門徒的期待,就是這個寡婦的樣式。在寡婦的奉獻不久之後,耶穌自己就活出寡婦奉獻兩個小錢最極致的樣式—祂把自己獻出來,將生命擺上,走上十字架的酷刑。這位寡婦承上啟下,她既成了耶穌門徒的典範,也成為耶穌在十字架上捨己的前例。

    約翰福音十二章24節這樣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耶穌自己是那第一粒的麥子,他捨了自己的生命,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之後復活。他的門徒,那些曾經愚昧而頑梗,卻因著聖靈的感動在耶穌死後前仆後繼,建立了初代的教會。他們每一個人也都成為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將他們的生命澆灌給其他人,就結出許多子粒來。今天我們每一個人能夠信主,都是因為曾有人把他的生命澆灌給我們,都是因為有人獻上了他的兩個小錢。而我們繼續地獻上我們每個人的兩個小錢,獻上我們的不足,憑著信心依靠,盼望耶穌自己成就,一個又一個的靈魂就繼續地被福音所翻轉,直到耶穌再來。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榮幸接的是曉恩的位子,而我願意也成為那一粒麥子,在自己的不足和缺乏中全然的擺上。曉恩、欣芸、溫典、溫祈、溫悅即將回國述職一年的時間。他們一家人也將繼續激勵著我們每一位,成為一個宣教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