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十架之路-體恤

大衛在描述自己的苦情時,作詩說:「我陷在深淤泥中,沒有立腳之地;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過我身。我因呼求困乏,喉嚨發乾;我因等候神,眼睛失明。」(詩69:2-3)他用雙腳陷入深淤泥中表明自己無法脫困,再用深水、大水漫過表明無法喘息,而向人呼求到喉嚨發乾、向神仰望以致眼睛失明,都沒有得著幫助。我們不知大衛難處的細節,也無法做任何解析,但當人有難以脫困的艱難,或有說不出口的委屈,甚至是為自己的錯誤懊悔不已時,都希望被體恤、被體諒,希望有人陪伴度過艱難。

簡僕的恩典

使徒保羅提醒提摩太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敬虔的人在神面前有平靜安穩的心,知足的人與己、與環境有和諧的情境,而這二樣的得著正是上帝應許我們今生可以享受最大的滿足。前者是受真理的約束而有真正心靈中的自由,後者是相信今生一切皆出於神而有真正的感恩和領受。這樣的生活最為完全、完美的表樣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祂的心境總是與祂的十字架相連結,但祂隨處隨在都可以安穩舒適與神親近,雖然沒有枕頭的地方卻可以在暴風雨中睡得香甜(太8:20;可4:38)!

    敬虔加上知足的生活顯出自由而沒有纏累、安穩而沒有憂慮,不因世俗而掛心,這樣的生活就是簡樸,沒有不必要的多,也沒有缺乏的少。而最簡明的操練就是「注目道成肉身的耶穌,回到簡樸領受恩典」。主耶穌願意為了上帝的旨意,捨己取了人的樣式,成為奴僕的形象,服事眾人。這放下一切與擁有一切並存的心靈處境是在曠野。正如,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隸,上帝卻帶領他們先到曠野,在曠野與神立約、領受誡命,學習遵行神的話,再進入迦南應許之地。為何屬靈的操練要在曠野?因為在曠野,若神不做工就什麼都沒有,也就是一切都得仰望神!在信的人,是真正的自由,因為什麼都不用擔心,一切神都會適時供應。信心軟弱的人就辛苦了,總是擔心、懼怕、抱怨、憂愁,一直在自尋出路!

    這樣的簡樸不是刻意的,不是自取貧窮,也不是不敢享受,因為刻意做出來的簡樸沒有恩典,沒有自由,頂多有「做工的工價─讓人誇讚一番」。保羅維護心靈的自由可以做為我們簡樸生活的標竿,他對今生的約束是:「有的時候好好珍惜,沒有時也不強求,失去了也無掛率。」(林前7:29-32)他也因而學會了全然靠主,他說:「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各樣情境、、也都不受轄制、、凡事都能做、、患難是美事!」(腓4:11-14)相對的,我們沒有的時候卻想要有,有了之後,越珍愛的卻越受綑綁,有了又失去了更加難過,心靈總是沒有安息。

    操練敬虔加上知足,不是消極的什麼都不做,反而要積極的以得著基督為至寶,竭力進入完全,因此,要將自己放在簡樸的生活之中,以曠野為我們的心境,在基督的平安中享受完全因信而來的自由和喜樂,這是簡樸生活的恩典!

體貼神的意思

主耶穌曾經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門徒回答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裡的一位。」耶穌再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可8:27-29)當時的猶太人從主耶穌外在所行的來認定祂,以為祂是一位先知,是一個以真理教導人但也能行神蹟醫病、趕鬼、行異能的先知。彼得代表門徒回答主耶穌的問題,回答上是完全正確,然而這樣的認定與彼得或我們有何關係呢?因此,更要緊的是人裡面的意思,也就是對基督的認識如何!

亞伯拉罕的信心與生活

當我們想到亞伯拉罕時,總會想起獻以撒的情境,以他為信心之父。但我們可以更多的思想,他的信心不僅在這件事上呈現,也顯現在生活中。首先,他選擇相信神的話和應許而順從神的引導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前往未知之地。這個因著信而肯放下眼前一切所有的抉擇,在人的理智解析上是不合常理的,然而,卻是關乎他的一生和無數的後裔,也影響每一個跟隨主的人(創12)。之後,他和羅得因著牲畜過多,彼此的牧人相爭而要分開時,他決定讓羅得先行選擇往左或往右。他願意讓步而不相爭,反而得著神更為肯定的應許(創13)。這讓步不僅是因著愛,也是信神的供應必然不會有任何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