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生活的神學家

「神學不是一種純理性的習作,它是一個乘載器,透過反省與再釋,神學是要乘載人的經驗與信仰,一起闖進生活的洪流,在絕望中仍持盼望,在死亡中得著生命。神學這種再生之力所以是可能,皆因它是一種本於處境而作的反省與再釋,信仰的乘載力就能發揮出來。」《還我祭司的榮耀》—楊牧谷

引頸企盼

    脫離三級警戒又要往後延了,有許多因著疫情而沒有收入或生意沒法做的人,相信一定很挫敗,不知未來兩週該如何是好?我們有固定收入的人,或許煩惱的是又沒能出去運動、吃飯、旅遊,或者孩子們都在家,該如何減少親子衝突,但那些靠著每天工作有收入生活的人,一旦沒有收入,他們面臨的是活命的困難。確實,沒有和這些人接觸很難深刻體會他們的痛苦,甚至在教會小組中,或許也有著在困苦中的弟兄姐妹。但在小組中聽著其他人說著前面的難處,他們的心情又會是如何?當然其他人也不是有意的,只是沒有警覺周圍有生活面臨窘境的人。求主憐憫,讓我們能為肢體的需要代禱,或許在極艱難中也能實際幫助到這些肢體。

因為祂愛我,所以祂配得

    舊約列王紀上中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有兩個同住的妓女,在三天內各自產下男嬰。然而在一個夜裡,其中一個男嬰被熟睡的母親翻身壓死。兩人於是爭搶著那位活著的孩子,並同時宣稱死去的孩子是另一位母親的。

艱苦卻可以述說恩典

    台灣的疫情暫時還沒平歇,線上課程也確定延長至學期結束,工作分流、在家工作、三餐自理外,爸媽還要身兼學校廚房阿姨、阿伯,清理、打掃、整理的工作都等比例上升。孩子大一點可以分擔一些工作,而小一點的孩子需要的照顧則是有增而無減。當所有的課程變成網路授課,接踵而來的是設備不足、麥克風沒有聲音、畫面沒有影像、網路卡卡沒有通,同一個頻寬和設備資源要分給家中所有人的分配與協調。對一些人而言,當實體社交娛樂活動可能減少了許多,一時之間,我們多了好多「空」出來的時間。對有家庭的人來說,則是多了好多家人「在一起」的時間。

 

    適應疫情中的生活,除了我們必須打理自己生活中大小的事情,更要緊的是在疫情中如何照顧我們的內心。當疫情可能讓我們更忙碌、卻也可能讓我們更空閒;空閒可能讓我們更焦慮,而焦慮則可能讓我們憤怒。因為疫情中,我們感受到的敵人是那不知道沾黏在何處的病毒;然而,即便病毒沒有入侵,我們卻被「恐懼」威脅,我們也因著「不自由」而煩躁。當恐懼、不自由的感受在我們內心不斷地長大,我們心中的上帝也就越來越小。當我們把門關遠離病毒,但心向仇敵的逼迫敞開,我們便容易忘記神是如何藉著耶穌基督的十架除滅了死亡的權勢;我們也就會忘記神是如何藉著在基督裡斷開我們被罪的捆鎖與轄制,甚至會把不滿的情緒倒給身旁的家人。當我們用盡方式要追求個人感受上的平安、個人的自由,我們很有可能只是重複地更焦慮地留意各樣網路消息、足跡、疫苗,還有各樣讓我們心裡期待得到的資訊或娛樂。對神所揀選的以色列民而言,神在申命記四9的提醒或許也能成為我們的提醒。

    「你只要謹慎,殷勤保守你的心靈,免得忘記你親眼所看見的事,又免得你一生這事離開你的心;總要傳給你的子子孫孫。」

    有一件事情是上帝子民要去行的,是我們要為自己守著,如同守衛一般(持續)極力地看守自己的心靈(原文是指生命)。免得(持續地)忘記他們曾經經歷過上帝的拯救以及神所賜下引導、教訓他們所行的律法。而且要把親眼所見、上帝所賜與的傳承下去。這不分任何平順的時刻、艱困的時刻,不單平順是如此,艱苦的時候更是如此。如果疫情這一段時間是台灣人們都會一同經歷的歷程,無論長短,你覺得神會期盼上帝的兒女如何安排我們的生活?在這等候的日子裡述說什麼樣的故事?在看似世上能做的事情變少時,我們的價值感與安穩又來自於何處?

    因此,邀請弟兄姐妹,在疫情中,我們禱告、也思想,神要在屬祂的群體、上帝的子民生命中有什麼更新的體會,有什麼靈裡的成熟,讓這段日子雖是困難的日子,卻也因著環境的艱難卻更是倚靠主述說神恩典足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