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生活的神學家

作者 陳慕天牧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神學不是一種純理性的習作,它是一個乘載器,透過反省與再釋,神學是要乘載人的經驗與信仰,一起闖進生活的洪流,在絕望中仍持盼望,在死亡中得著生命。神學這種再生之力所以是可能,皆因它是一種本於處境而作的反省與再釋,信仰的乘載力就能發揮出來。」《還我祭司的榮耀》—楊牧谷

就在幾天前我意外地看見了一本橫躺在書櫃中,是妻子以前所買楊牧谷牧師的書——《還我祭司的榮耀》。由於我很喜歡楊牧師總是能用平易近人的話把信仰帶入信徒的生活,便隨手拿起來翻閱。裡面提到宗教改革後到今日的教會,「信徒皆祭司」下彷彿有種氛圍,就是某些服事是屬神的(特別是和教會有關的事);有些是屬世界的,而世界本質是邪惡的。因此論到服事,我們很容易會在潛意識裡認為世上的事不重要。然而,在聖經中可以看見世界是神所創造,我們是神所揀選的管家來管理這個世界。

信主一段時間後,我們或許都有機會聽見各種「神學」相關,聽起來很「屬靈」的專有名詞。有時我們聽得津津有味,但有時卻感覺相當遙遠。初代教會剛起步時,信徒們不像今日的教會有完整的聖經可以閱讀,因此信仰能正確的傳承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因此初代的教父及信徒領袖們,需要花費相當的力氣在釐清和確認信仰的核心與正確性,爾後產生了教會所共通認信的信經,其中也包含我們每週誦讀的使徒信經。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以及諸多改教家,對多年在天主教廷傳承下來的信仰偏差感到不安,隨著路德將聖經翻譯成德文,越來越多信徒能閱讀聖經,思想基督信仰的本質與神對當代的提醒。這一切,都隨著福音從西方傳入東方後,使我們能夠一窺數千年來信仰的豐富。然而,這並非是神學的全貌,我們會覺得信仰中的艱澀、難懂及浩瀚,應該交給神學家研究的範疇,卻應當是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處境中學習做一個實踐的神學家。

今日,我們有一個特別的使命、或者一個不得不的轉化過程,就是活在東方世界的我們,不單是把西方教會傳承下來珍貴的福音分享出去,更是在所領受的與實際的信仰衝突中,在救恩信仰十字架的基礎上,在上帝的話語和心意中找尋答案。從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情境和我們的角色中體會福音,並且去經歷西方教會沒有辦法代替我們去經歷的。

福音需要落入我們的土裡,不能停留在純理性的習作,而是人藉著生命碰撞的反思與經驗中,福音的豐富才能夠觸摸到這些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人們的心。而我們需要先活在福音的美善以及生命持續地反思中,忠心地回應主。親愛的弟兄姐妹們,我們都是信仰實踐的神學家,我們總是在思想上帝話語、面對當下疫情各樣艱難的處境,在我們所站的土地上,和其上的人民一同經歷難處,但我們有主,這是神量給我們的恩典,也是特別的使命。願福音藉著我們落入土裡,有朝一日茁壯長大,成為多人的遮蔭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