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預苦期的再思

作者 李四海牧師 on . Posted in 牧者的話

教會傳統上為了預備心紀念主的受難,並慶祝復活節和等候基督的再臨,在復活節之前的四十天,扣除這一段時間的星期天,會鼓勵信徒常常自省、認罪悔改、施捨行善,稱之為「預苦期」。預苦期也稱做四旬期或大齋期,預苦期的第一天正好是星期三,稱作聖灰日(Ash Wednesday),本週的星期三(2/14)正是今年的聖灰日。為何教會會在受難日與復活節的二個日子中,特別強調受難而非歡欣慶賀主的復活與迎接主的再臨呢?這個問題的核心值得我們再度思考。

    古教會在災難的日子會深切反省,祈求上帝的憐憫和拯救,例如在歐洲的信徒受到北方野蠻民族的侵略時,他們會先禁食四十小時,以後禁食一周。尼西亞大議會(A.D.325)已經論及預苦期,這扣除主日的四十天禁食為三十六天,乃全年的十分之一,即含有什一奉獻之意義。四十日的時間亦源於主耶穌在受洗之後,到曠野禁食與接受魔鬼的試探。在中古前期,預苦期是為一般人成為基督徒,並給予準備在復活節受洗的人及加入教會的預備期。之後,也給曾經被教會逐離而又希望重返教會的人一段安靜默想期,在此期間他們要靜思己過、禁食、克己、禱告等等。逐漸才轉變成大家所熟悉的做補贖、悔改以預備迎接基督復活、迎接基督再臨的功能。

    宗教改革之後,預苦期不再單單強調悔罪、苦楚和憐憫、拯救,而是藉著禁食、悔改等操練自己的靈性,試著體會與基督一同受苦,也主動幫助深陷困苦貧乏的人,體會並回應上帝對人的愛、寬恕和恩典。因此,預苦期著重在克己、反省、施捨、禱告等律己與親近神,藉以肯定自己的得救,而非處於迎接復活和主再來的歡慶氣氛。

    在今日多元化人本思想之世界潮流中,罪的本性、罪的權勢都已不被在意,救恩也被簡化至只談愛,而愛也被認定為滿足人之自我。因此,我們應當更為在意這一時期,不再是強調禁食、靜思、苦楚、施捨等,而是要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與人生的目標等等,是否符合我們所信的,恐怕我們隨流失去。也就是說,當世界潮流對許多罪也不視為罪時,我們是否也因而落入荊棘而不自覺、失去聖潔而不自知。上帝藉著先知瑪垃基責備以色列人,只是遵照律法的規條,有外表的遵行,而內心卻感覺到繁瑣、輕視。所以,我們要在意的不單單是外在的行為表現,而是內在親近神的心思意念。

    這次的農曆新年也正好在預苦期之中,我們也要在家人當中成為真道的見證,有勇氣和智慧向家人傳福音。也求主幫助我們在這預苦期能好好的反省我們自己的信仰,將主的真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裡,在這黑暗的世代持守真道、忍耐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