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享與知足
傳道書提到人在世上的追求有三樣虛空,首先是求而不得,得不著所努力追求的或人以為理所當然的。當人一切的用心皆是為著所期待的目的,當最終卻無所得時,這樣所付出的成為泡影,這使所期望的落空、內心失落。或許有人會認為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也以此來鼓勵或安慰人,這或許會有暫時的抒解,但人心總是留著遺憾。若是一個殷勤的農夫面對歉收、荒年,或是考試失利的學生,這樣的說詞也實在很難令人認同。
其次是得著了所期待的,卻不能享受所得的,也是虛空。有人盡心竭力、付上一切代價,甚至放下家庭、親友等關係中的美好,但至終卻沒有時機、時間享受,或是沒有好的身體、或是人事已非、關係不再等,這也實在是虛空,白忙一場。這樣的人也常會得著一些名位或財利,或是權力,也風光一時,但若無法享受所得,將是何等的虛空。這樣的人只能回憶過往,但總有遺憾。
第三是得著也享受了,卻不能滿足,這也是虛空。有人期待有孩子,得著了,但卻仍然因著某些因素而感不足;有人期待婚姻,結婚了,也會勝不過或處理各樣的難處而心不安穩或失落。這一類的情境,從小事到大事真是不甚枚舉。更何況人心總是在比較,眼目總是往外看。作者列舉這一切是勸勉我們回想自己的生活、經歷,或是看前人的腳蹤,也加上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反省,希望我們不要重蹈覆轍,能從這些虛空中出來。
整卷書的勸勉歸納只有一樣:「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12:13-14)這裡我們常會專注於神的誡命,但作者在本文敘述所強調的不是如何遵行,而是全然接受或說相信,一生的日子為神所賜、位份與才能或恩賜與財富也是神所賜的;配偶、父母與兒女也是神所賜的;身體與機會等都是出於神。而我們要照著神的吩咐,接受神的安排和賜予,為所得的感恩、勞碌、負責、盡心,也在所得之中安分、享受,更要在享受之中知足(傳5:1-20,8:15,9:7-9)!
求主幫助我們總在這三樣反省,求而不得、得而不享、享而不足都是因我們以自己作主,而不是全然的信靠神!求主幫助我們明白真正的敬畏神、守本分是因著信!求主幫助我們在一切的事上總是認定祂,相信一切出於神、本於神,也是歸於神!學習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