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裡的得
在信仰的歷程中,許多時候我們在意的是對與錯,也就是是與非。因此,我們自己在選擇時會以是非做思考、判斷,並且在教導時,也是這樣強調。這樣的作法在明確的是非且願意堅持選擇善時是非常好的,然而選擇只是開端,並不保證一直在正確的道路上。聖經中有許多例子,如在士師記中的基甸、耶弗他等士師,這些一開始蒙神引導,為神使用的人,並沒有持守到底。
還有許多情境,並沒有明確的是與非,只有個人認為的好,或應當做的。例如,耶穌到馬大、馬利亞的家,馬大選擇為主預備飲食,馬利亞選擇位在主腳前聽道。馬大事情多導致心有不甘,因此,她替我們上一堂課。判定是非、對錯是非常要緊的,但這只是開端,最為要緊的是終點,也就是最後的結果,是得或失。跟隨亞伯拉罕的羅得,選擇所多瑪的平原,得著一時舒適的生活,卻導致最後如同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一無所有。跑來求問耶穌的少年官,想要得永生卻不願意走跟從主的道路,得了今世的財寶,卻失去天上的福份。
使徒保羅在信仰的路上總是以得與失作為最要緊的衡量。當他身在監獄時,他不以自己失去自由或被冤枉為意,反而因福音得以興旺而喜悅(腓1:12-18)。他不以今生所有的為誇口,反倒說:「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8)保羅以得著基督為他的標竿,而得著基督與世人認為的得是不一樣的。世人認為的得是單向的,也就是我得著了,所得是歸我所有。但得著基督卻是雙向的,我得著基督,基督也得著我(腓3:12-14)。
在基督裡的得是雙向的,正如永存的信、望、愛都是雙向的。若不是雙向的,就無法完全!就以親子關係為例。父母為愛孩子所付出的一切,不僅盼望孩子可以領受,更期待孩子的生命增長,能以愛回應。孩子信任父母,父母也要信任孩子。主耶穌愛我們,為我們捨己,而復活後,他也問彼得是否愛祂超越一切!在基督裡的得關鍵是基督的捨,也就是基督將自己歸給我們,讓我們可以完全得著祂。同樣地,我們要得著基督就要完全的將自己給基督,要完全的捨,好讓基督完全得著我們。
在信仰的路上,我們不僅要分別是非,更要在意最後的得與失。得著上好的福份是得著基督,也是被基督得著。這得著的關鍵是給,要將自己完全的給基督,是主動、甘心、積極的給,正如基督給我們一樣。不僅與主的關係是如此,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主僕關係也是一樣。求主光照我們,使我們不斷的為主捨己,使我們被主得著,也得著上好的福份!這正是我們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