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中的盼望
上禮拜的信息,崇原教師帶我們進入創世記第四章,在驚心動魄的記載中,我們彷彿親臨現場,目睹了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家庭悲劇:亞當與夏娃的大兒子該隱殺了二兒子亞伯。諷刺的是,照著經文給予我們的線索,這樁悲劇的起頭竟然是因為「獻祭」:該隱因為所獻的未蒙神的悅納,而心懷怨懟;在缺乏自我省察與悔改的負面螺旋中,這個怨懟變成了嫉恨、怨恨、怨毒,最後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從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不到兩章的篇幅裡,我們看到人的罪惡竟迅速地從悖逆惡化成為謀殺;而該隱的後代非但沒有記取先祖的教訓,反而變本加厲地把「遭報七倍」加碼成「遭報七十七倍」,儼然以陰狠兇惡為傲!在這樣的光景中,亞當夏娃這個破碎之家的故事,應該怎麼繼續下去?
經文的轉折點就在四章25節,第四章裡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同房/懷孕/出生」,前面的兩次都以「惡」作為結果,這次亞當夏娃生了一個兒子,起名為塞特,「代替亞伯」。這裡所謂的「代替」所指的很可能不只是「把失去的孩子生回來」(畢竟在父母的眼裡,沒有一個孩子是可以被另一個孩子取代的),這個字在舊約其他地方翻成「接續」,也許更貼近真正的意義:原本未完成的、來不及作的、或是重要到非常需要有人承傳下去的,需要「接續」。那麼,要接續的是什麼呢?四章26節給出了答案:從塞特跟他兒子以挪士開始,「人才求告耶和華的名」。換句話說,塞特承傳了亞伯對上帝的認識:這是一位我們可以敬拜、可以求告的神。
當該隱「離開耶和華的面」,他和他的後代們看似在世界裡活得精采,以畜牧、彈琴吹簫、製造銅鐵利器等等精巧出色的技藝來經營自己,承傳亞伯的塞特這一支卻把眼光單單聚焦在「敬拜」。不以手藝、技巧、土地、財富為家族重要的資產,而是以「敬拜神」作為傳家之寶。正如崇原教師所提到的,該隱的家譜和塞特的家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以「加倍奉還」作為家訓,以敬拜作為傳承的後者卻出了與神同行三百年的以諾、經歷洪水之難的義人挪亞,乃至於信心之父亞伯拉罕。事實上,「求告耶和華的名」正是亞伯拉罕一生所做的事(創12:8,13:4,21:33)。
亞伯雖然被殘害而死,可是他出於信心的敬拜卻在這個破碎的家傳承下來。在希伯來書作者的眼中,亞伯似乎從未離開過這個家:「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來11:4)生命中總有難以彌補的缺憾,總有無法完整修復的傷口,但神卻讓我們在一個破碎之家中看見:只要敬拜仍在,破碎中仍有應許、仍有盼望。神必自己興起那敬拜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