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以即興劇牧養青少年

作者 邱崇原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在2021年底是我第一次參加校園團契舉辦的戲劇人才培訓。疫情的陰霾還沒有散去,長達三個月的時間,每個週一晚上我都要跑去台北上課,其中包括兩場成果發表會,還跟著傅博文老師到嘉義的協同中學參與聖誕節演出。2022年我將戲劇營搬到竹北勝利堂,除了博文老師,還請到了嘉川老師、煒翔老師,共三位既專業又充滿對青少年熱情和愛心的老師。直到如今,許多即興劇的元素仍然成為我牧養青少年、建立團契生活的核心理念。(敬請期待今年7/3-6的青少年戲劇營!)

    即興劇到底在做甚麼呢?首先,即興劇挖掘著我們真實的生命樣貌。即興劇需要「演」卻不完全是演的,考驗的是演員的臨場反應。既然「我們的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徒17:28),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生活本質上就是即興演出--沒有劇本、無從事先預期。在面對情緒、面對壓力、面對生命的無常和困境時,我們的回應方式也是即興的。但在每一個即興演出的背後,都是長時間的生命累積,好像考生在面對一張從沒寫過的試卷,所反映的其實是好幾年的寒窗苦讀。

    其次,我在即興劇中發現了許多珍貴的信仰元素。例如「頌讚失敗」、「接受自己的平凡、讓夥伴發光」、「Yes, And」…」。即興劇的訓練過程鼓勵「失敗」,因為只有勇敢地犯錯才能不斷地嘗試不同的點子。而面對「失敗」、「軟弱」的無能為力,不正是我們在恩典裡領受的新生命嗎?「接受自己的平凡,讓夥伴發光」是因為即興劇不來自縝密的思考或設計,即興演員也不需要刻意製造效果或是笑點,而是需要守住自己的角色,讓對話和劇情自然堆砌起來。這不就是以基督為中心的「自我形象」嗎?「Yes, And…」指的是在即興的演出中,每個演員的身分和關係是在演員的互動中共同創作的。一開始接觸即興的初學者往往不願意接受另一位演員對自己的定義,例如「爸爸!」「誰是你爸爸?」「Yes, And…。」要求演員必須接受夥伴即興提出的任何設定。而這需要仔細地聆聽,需要完全地接納,也需要真誠地回應,這不就是我們所渴望的「團契生活」嗎?

    三年前我們在JC第一次辦即興戲劇營。戲劇營的白天是專業的戲劇課程,我則要配合戲劇課程的內容設計當天晚上的團契活動和信息。那是我準備過最「即興」的信息了!記得當時有一段經文自然地浮現在我的心中:「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弗4:11-13a)豈不是嗎?「接受自己的平凡」,因為「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讓夥伴發光」,為了要「成全聖徒,建立基督的身體」;也因此我們可以「頌讚失敗」--我們追求的不再是個人的榮耀、表現、或是成功,而是在恩典中渴望「在真道上同歸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