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彼此能/不能相愛

作者 許榮森牧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人際互動充滿在我們現今的生活中,因為我們在世不是獨居的。但在與人相處的事上,又常常會有許多的衝突、張力,讓我們感到不開心,甚或覺得被傷害。到底我們與人的互動發生了什麼問題,難道都是別人的錯嗎?

    在以弗所書的第五、六兩章,保羅談到了對基督徒在夫妻、親子、主僕(職場中的上下)的關係互動的教導,這是我們在現今生活中,最常面對的人際關係。在這段教導的開頭,保羅寫到: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弗5:20-21)。這段經文除了是上文有關基督徒信徒個人生活的結語,也是接下來保羅在教導三個關係互動的總論和基礎。也就是說不論是夫妻、親子、主僕的關係互動是要在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的基礎上。但是,在實際生活的經驗中,即使我們因基督的命令,以彼此相愛的心互動,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彼此順服;常常我努力的以愛來對待對方,得到的卻可能是對方的不體諒,甚或是傷害的回應。這是怎麼了?

    其實,有許多關係的傷害是源自於彼此的差異,個性、認知、人格特質、情緒狀態......,每個人都不同,對於被愛的感受不同,回應自然也就不同。大戒命教導我們要「愛神」和「愛人如己」,意思是當你善待自己,會讓自己感受到被愛,因此,我們在愛神和愛人時,也要讓神、讓人覺得被愛。所以在關係的互動中,是否讓對方覺得被愛才是問題的徵結點。因此,主角是對方,他的感受、需要、喜好才是重點。如果我們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出發,我覺得被愛,不等於他覺得喜歡,甚或可能讓他難過。但這些常被我們忽略,甚或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也是這樣過來的,沒有什麼問題……;這是自我中心的驕傲。

    可是我們是如此的不同,如何知道彼此的差異呢?這需要長時間的互動或是有好的溝通。長時間的互動可以讓我們漸漸了解彼此的差異,而優質的溝通更可以讓彼此快速的知道彼此的需要和促進相互的接納。好的溝通需要互動雙方願意配合,說的可以「明確表達」,聽的願意「積極傾聽」,這需要學習、需要忍耐,但學習與忍耐的背後,是那顆願意彼此顧念、相愛的心。因著愛,我們沒有懼怕,我們願意努力、願意嚐試,即便是失敗,還是可以再來一次。

    保羅教導我們在關係中彼此順服,決不是一蹴可幾的;但是,如果我們願意忍耐、學習、調整,在主耶穌基督裡,那美好的、愛的關係是有盼望的。為著你所愛的人、在意的關係,你願意努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