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到祢那裡去

作者 趙元舜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馬太福音第十四章的後半,記載耶穌在行完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吩咐門徒們渡海,他們卻在暗夜的海上經歷風浪,而耶穌則在海面上向他們走去,直到上船而使風浪平靜。這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對嗎?我相信船上的門徒們感到不可思議的程度,比起我們一定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致於當耶穌上船、風平浪靜之時,他們只能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嗎?黑夜、海、風浪,充滿了未知,都使人感到恐懼,都屬於人無法完全掌握和操縱的領域;但是,神兒子身份的奧祕,卻在這重重恐懼中顯明出來。如同德國信義宗神學家Rudolf Otto所說「令人恐慌的奧祕」,在這奧祕當中,人的自信、自滿與驕傲,以及對所謂幸福美滿人生的努力經營,頓時都失去了意義。

    帶著這樣的理解,我們會發現這個故事有一個角色特別突出,那就是使徒彼得。當門徒認不出在海面上向他們走來的人影是耶穌時,他們都嚇的以為是鬼怪,可是當耶穌向他們表明身份之後(太14:27「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他們應該待在船裡、等耶穌上船就好,畢竟他們應該都記得,耶穌光是「斥責」就可以使風浪平靜(太8:26);然而此時彼得卻有不一樣的想法:「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難道彼得只是想體驗一下耶穌的超自然能力嗎?經文中彼得自己的話給出了線索,「到你那裡去」。在一片漆黑無明,而只能原地打轉、漂流的困境中,彼得不只藉著「走在海面上」象徵勝過困境,更重要的是向著耶穌走去——經歷主的同在。

    馬太福音的作者在這段故事的描述中,充滿了具有豐富意義的細節。耶穌在海面上表明身份所說的「你們放心!」原文就是舊約出埃及記(希臘文譯本)摩西在紅海邊上,向著面臨法老追兵而恐懼的以色列人所說的「不要懼怕!」(出14:13)而這也使那帶著信心履海的彼得,類比到當年走入被分開之紅海的以色列人。如果沒有耶穌的宣告「是我」,那麼「因風不順、被浪搖撼」就是我們所有困境和難題的句號;但是耶穌使我們可以像當年的以色列人一樣,能走進有主同在的深海。耶穌認同彼得的動機是出於信心,即使這信心常常軟弱而靠不住(太14:31),而信心從來不是以「超能力」為標記,而是「到你那裡去」: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軟弱、不足,仰望那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主。

    彼得的回應「如果是你」原文正好對應耶穌的「是我」,那是他信心行動的起點,「我能靠主走出受困的小船,經歷主的同在!」遇到人生危機,我們的直覺反應都是趕快解決問題、遺忘痛苦而繼續追求幸福的美夢,可是其實我們仍在受困的小船當中!求主幫助我們,在種種掙扎與複雜情緒交織之下,仍然能先尋求主的同在,到他那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