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搬心家—彼此了解很難嗎?

作者 陳慕天 牧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泰戈爾一位思想受泛神論影響的詩人、哲學家,他曾經寫過一首詩《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其中前面幾句說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前面,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自從我們家的孩子一個一個出生以後,我雖然知道要了解孩子、傾聽孩子的心,但是因著工作、生活的緊湊,許多時候即便知道孩子們有他們內心想要說的話,在腦袋運轉不過來、甚至是自己都無法消化完自己的情緒時,還真的不大容易擠出力量來好好的聆聽。「被了解」一直以來是人心深層、卻又基本的渴望;環境壓力越大,人越來越孤單。我們渴望被了解,但,誰先有無私的動機去了解他人?沒有被成熟真摯的愛愛過的,我們生命只有破碎與殘缺的愛。是因著基督十字架的愛,我們被理解、被接納,也因著基督十字架的愛,我們能愛,並去聆聽。

    週五晚上,在親子與社青聯合聚會中分享到關於去年十一月底我們前往泰國參與北美路德信友會的宣教年會的一些得著。其中,讓我很有感受的一件事是,跨文化宣教士們是一個獨特的群體,他們走的路是最強烈、最清晰、體會耶穌道成肉身為要得著人們靈魂的路。跨文化宣教士之所以是最強烈、清晰能體會耶穌道成肉身的旅程,是因為他們往往需要離開自己的家鄉、舒適圈、並帶著使命學習「他人」的語言、認識「他人」的文化、吃「他人」的食物、穿「他人」的衣服;並要嘗試用「他人」的語言把福音帶給他們、引導他們成為主的門徒。這個過程是漫長、是深刻、是艱難、是自我生命的對付、掙扎卻是帶著使命、許多時候是低產能、是看似虛度光陰自我質疑、是爭執、是懷疑,並不都全然是喜樂,然而,在這樣的旅程中卻有著更深體會耶穌的愛的經歷。

    耶穌的道成肉身就是如此,祂是這樣愛我們、帶著救恩的使命與盼望、以馬槽為出生之處、學習木工賺錢的生活、用當時的人的語言、熟悉的比喻來傳講天國的福音,祂聆聽人心的苦、建立門徒、被高舉、卻又被唾棄、被擁戴、卻又被背叛,直到走上十字架的道路、死在十字架上後三天復活,並在升天前幫助門徒重新認識他們是誰,屬神子民的新身份。

    基督徒們是小基督,雖然我們不都是跨文化宣教士,但我們都應當是跟隨基督、帶著使命的門徒。我們同樣是在效法基督道成肉身的行動、捨己、降卑、服事、見證、陪伴、帶領、建造生命的一群。主在復活前把大使命吩咐給門徒們(太28:19-20),是要我們跨出自我的世界、嘗試與另外一個生命交會,而生命的交會,一切需要從放下陳見、願意理解聆聽他人開始,宣教其實離我們一點也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