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敬拜與服事

作者 趙元舜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因著在台北松山信義一帶幫忙找教會,偶然發現那附近有一個佔地甚廣的「廣慈博愛園區」,興建了幾座美觀又兼具機能性的社會住宅。正詫異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哪還能找出偌大一塊空地,發現裡面有個小小的陳列館「廣慈文物陳列室」。原來這裡的前身是「廣慈博愛院」,在上個世紀曾經在小兒麻痺流行肆虐時,為病後肢體麻痺、殘障的兒童開辦復健所,也提供安老所、就業輔導所等等社福服務,是當時頗具規模的社福機構。隨著公共衛生概念的普及、國民所得的提高,以及社福服務逐漸落實到縣市社區,廣慈雖然走下歷史舞台,但是在很多參與過廣慈的員工、服務隊員心中,她留下了深刻的生命印記。一位台大慈幼廣慈服務團末代團長,在他追憶廣慈的文章中*這麼說:「要關心一個具體的對象,往往要比去擁抱一個抽象的概念(例如愛國家、愛人民、愛土地)困難許多;擁抱後者,有時只需要含糊的邏輯、美麗的辭藻,或誘人的口號;而前者卻涉及如何認識一顆心靈,須真心相待,贏得信任,建立友誼,須長期而持續的努力。」

    這段話令人深思。對基督徒來說,「敬拜」與「服事」哪個是抽象概念、哪個是具體行動呢?事實是,如果一個概念只需要「含糊邏輯、美麗辭藻、誘人口號」就彷彿可以掌握甚至擁抱,那麼這個概念不僅抽象,而且既空洞又單薄;而具體行動若沒有深刻的理念引導、支撐與修正,隨時都可能產生偏差而導致傷害。在摩西五經中,我們發現敬拜與服事是分不開的,一方面「敬拜」牽涉到認識這位守約、施慈愛的獨一真神,乍看之下相當抽象,不容易掌握;但是另一方面,「敬拜」又聯繫到具體地建造會幕與聖所,具體地在生活中實踐律法、愛人如己,具體地教導以色列人如何獻祭、教導亞倫家如何擔任祭司。這些可見的、具體的行動,我們通常稱之為「服事」,然而若服事離開了敬拜,再怎麼殷勤的投入、再精美的外觀,仍然失去了永恆的意義;同樣,若一個人自稱是基督徒,在禮拜天早上去教會敬拜神,卻沒有本於敬拜意識的外在行動,那麼他該把他那「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誰看呢(雅2:20)?

    在約書亞記18:1-3,約書亞鼓勵以色列人將「敬拜」與「服事」相結合:「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敬拜的會幕已經設立在示羅,如同耶穌為我們捨命、復活的十字架已經成為我們的信靠,我們就應該以敬拜作為生活與服事的出發點。示羅的會幕是給以色列的催促,要他們去得地為業;敬拜也是對我們的催促,提醒我們:工作家庭、生活的一切,都是在事奉神,都是本於敬拜、也為了敬拜;當我們停滯不前的時候,當我們滿足於家庭美滿、工作賺錢獲利就好的時候,敬拜提醒我們仍要在生活中前往探索。

* 網站連結: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