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兒子的心

作者 趙元舜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有一次和學青的弟兄姐妹出遊,造訪苗栗一所由一對基督徒夫婦經營的民宿。民宿門口有好幾隻貓咪,從牠們隨意來去的行動來看,想必牠們不是被圈養,而是在民宿老闆的呵護照顧之下,自然而然地把這裡當成家。就在一行人注目觀賞民宿門口的精心擺設與植栽時,我們那已經習慣和家裡兔子「巧咪」朝夕相處與互動的女兒(當時兩歲九個月),突然直接興奮地朝貓咪走過去,伸出她小小的手。我正想開口阻止,生怕驚嚇到貓咪,沒想到牠竟然一點也不害怕,不僅主動向人走來,隨後更用頭、身體和尾巴輕輕磨蹭女兒(表達友善)。這樣全然無戒心的態度,即使在一般圈養的家貓都不算多見了,更何況是我們一般理解的野貓?

    想起曾聽過的一篇信息,牧師提到他在安息年到國外旅遊,同樣也是碰到寄居處收留的野貓,對人毫無防備,會主動向人躺下、翻身,露出牠最脆弱的肚子,滿心期待友善的撫摸。那位牧師戲稱這隻貓可說是一隻「得救的貓」,不是因為牠有多純潔可愛,而是因為牠有一顆「兒子的心」——這裡他引用了耶穌「浪子的比喻」(路15:11-32):這隻貓就好像那位歸家的小兒子,向他的父親敞開自己最脆弱的一面。他把分到的家產揮霍殆盡,此時的他貧窮、一無所有,面對想像中應該無論如何都無法原諒自己的父親,他已經準備好連「兒子」的身份都要放棄。可是當這位父親一看到他,其他什麼都沒想到,只想到「兒子終於回來啦!」於是「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這樣說來,「兒子的心」說穿了就是不怕羞、不怕醜、不怕被拒絕也不怕被傷害,而全然向父親敞開自己、期待父親收容與擁抱的心。

    很遺憾地,我們很早就失落了這樣的心,「好行為帶來關愛眼光」讓我們習慣了戴上「好人」、「成功者」的面具,有時就連面對自己家人亦是如此。事實上,生活的粗糙和尖銳讓人習慣了失望,以至於「良善的天父」像是一位外人,一位接近於童話般的存在:信仰的掙扎根源自不能信、不敢信,好像非得需要「信心的跳躍」才可以。借用李哥的比喻,這就跟媽媽煮了好喝的魚湯,兒子卻想盡辦法怎麼樣才能混進家、拼命上餐桌一樣的荒謬。「信」與其說是意志的決定,更像是「蒙眷愛」意識的產生;天父在基督裡顯明的信實與慈愛,總是先存於、也遠遠大過於我們時有時無的信心。

    擁有一顆兒子的心,不需要做什麼或是預備什麼,他被愛、被接納,純粹就是因為他是兒子。他只需要坐上那稱為「恩典」的餐桌上,領受並且品嚐每一道為他預備的豐盛餐餚。生命的恩典有時候不好體會,乍看之下甚至一點都不像恩典,可是兒子的心讓我們勝過懼怕。若一隻野貓都可以活得像「得救的貓」,我們或許可以更多仰望一直關愛我們的天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