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從加法到減法

作者 趙元舜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出埃及」是猶太人信仰歷史中數一數二的標誌性事件,它代表猶太人從此脫離奴役,憑著神所賜的應許,歷經信心的試驗與挑戰而進入迦南,得地為業。舊約的先知書多處引述出埃及的歷史,來提醒猶太人相信神的應許,務要持守對神的忠誠與聖潔。作為小先知書中的第一卷,何西阿書第二章也提到出埃及這件事,可是和其他的先知書不太一樣,這裡的重點並不在於神,而是在於猶太人本身:這一章的前半部,描寫悖逆、對神不忠實的猶太人,是如何耗盡所有心力、窮盡一切心思地去拜偶像,到一種可說是「癡迷」的程度—他們認定自己的一切所有皆來自於偶像「巴力」(2:5)。因此他們文明生活中的一切活動逐漸圍繞著偶像運轉:宴樂、節期、月朔、安息日,一切集會(2:11);把自己盛裝打扮,配戴各種耳環和首飾來讓拜偶像更加地多采多姿(2:13)。換句話說,猶太人在「拜偶像」這件事當中,體現了一種完美的「加法」哲學:他們用各式各樣的活動與事務、甚至看起來新潮前衛的文明思想,來包裝拜偶像這件事。

    這些經文好像離我們很遙遠,「巴力」對我們來說只有在聖經考古領域具有意義,而「拜偶像」則更是教會生活中的明顯禁忌。可是當我們小心撥開這些陌生名詞的外殼,探究這些拜偶像猶太人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現他們的「加法」哲學其實離我們並不遠。面對我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我們一樣習慣用各式各樣的活動與事務來讓自己看起來更忙一點、更具有正當性一點,或是用各樣新潮前衛複雜的思想和語言來包裝我們的信仰,來讓我們看起來比較不會那麼老古板;這些事情越熱鬧越好、越複雜越好,彷彿到一種程度,就可以不必再追究「我們到底在忙些什麼?」

    然而,和我們想的不一樣,上帝寧願選擇「減法」哲學。面對這些忙著拜偶像的猶太人,祂寧願收回一切被拿去拜偶像的五穀新酒、羊毛和麻(2:9),止息他們一切的文明活動(2:11),讓他們置身在那一無所有、彷彿赤身的曠野(2:3)。可是「曠野」也是「出埃及」的情境,是神安慰與重新立約的開始(2:14-15):站在那裡的以色列,沒有任何的首飾與妝容,但在神眼中卻是要「聘你永遠歸我為妻」的時候(2:19)。事實上,若我們回顧以色列出埃及的歷史,那時他們對於如何事奉神可說是真正的完全無知,就連法老可能也很驚訝,這些人怎麼一點概念都沒有(出10:26)。神就是要這群沒有活動規劃、也沒有複雜文明的以色列人來事奉祂,聖經說他們是「昂然無懼地出埃及」(出14:8)。

    神所要來事奉祂的人,不是在「加法」中被雕琢的漂漂亮亮,而是在「減法」中被修剪的合乎主用。我們如何被神更新,真實認識自己怎麼樣在基督裡被父神全然接納,我們就怎麼樣的成為一個事奉主的人。「事奉」不是在工作中、或是在忙碌中的安全感與存在感定義,而是在與三一神的關係中定義。這是神給我們一生學習的功課;若我們存著信心領受,在事奉中我們必看見神信實的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