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宣教~一種溝通行動

作者 趙元舜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我第一次有機會見到夏義正牧師的辦公室,是在信義神學院的圖書館,那時候他是圖書館館長。他的辦公室就和他為泰勞教會所發的代禱信一樣,貼滿泰勞福音事工的諸多資訊、代禱事項以及事工圖片,乍看之下和「圖書館」靜謐、書香的氛圍顯得有點格格不入。的確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每個月都會收到夏牧師的代禱信,也就是在他的代禱信中,我真實體會到咱們的中文字除了順序不影響閱讀之外,就連錯別字都不會影響。當然這只是玩笑話,我們都知道中文的學習門檻並不低,而夏牧師作為經歷過兩個截然不同語言工場(泰國和台灣)的宣教士,這真的不多見。

    宣教士是願意走出自己舒適圈的一群人,可是我們很少注意到,他們放棄的不只是物質的舒適,還包括「心理」上的舒適。夏牧師來自德國,受過嚴謹的數學、物理訓練,本來可以靠這些專業來過一個安逸而又受尊敬的生活,但是他選擇順服主的呼召,來到遙遠的亞洲宣教數十年。就如同使徒保羅,當主在大光中與他相遇,他的生命前景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從一個「受尊敬的法利賽人」轉變為「向外邦人宣教的猶太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保羅並不是放棄成為一個偉大的法利賽人、來作一個偉大的宣教士,彷彿要來教化別人、改善社會與世界;相反地,他在哥林多前書這樣描述他的心境:「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2:2)保羅不只放棄了成為「法利賽人」的那條路,而是把通往「了不起」、「偉大」的路都放棄了,就如同夏牧師以及眾多宣教士一樣,他們都把自己活成了「耶穌釘十字架」的樣式:完全的放下自己,去俯就這個需要聽聞福音的世界,最後倒在那裡。

    這樣說來,宣教是一種本於福音的生命展現,其本質是「溝通」而非「強迫」,而是讓「福音」可以用當地的語言、當地的文化、當地的生活型態呈現出來。聖經見證了在聖靈大能下,這福音能「傳到普天之下」的應許(西1:6)。當代神學家范浩沙(Kevin Vanhoozer)援引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將聖經文本(或者說,「神向人說話」這件事)理解為三一神全方位的溝通行動。換句話說,我們的不同處境被含括在這樣的行動當中:當神向我們說話時,祂是向著背負房貸/車貸、升遷壓力、育兒壓力、人際張力的我們說話,而不是簡單而扁平地將我們貼上「罪人」標籤。也因此,有聖靈內住的我們,既能夠、也應該用這樣的眼光看待別人,看待世界。

    夏牧師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誠實活出福音見證的生命,卻繼續向教會、向我們說話,告訴我們不要放棄:因信而敞開自己,聆聽他人。這是一條十架之路,卻也是一條恩典之路!因此,即使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環境,宣教一樣可以成為我們的生命態度,去跨越種種成見、主張與顏色的隔閡,活出基督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