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見盼望了嗎?
「以馬內利」是基督教許多帶有異國風味專有名詞的其中一個,在聖誕節期中也常常出現在教會文宣海報、甚至一般媒體上面。這句話出自於舊約以賽亞書,而馬太福音已經很貼心地把它的意義翻譯給讀者們:「神與我們同在。」(太1:23)然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神在哪裡與我們同在、用什麼形式與我們同在?要與我們同在多久?可能更重要的是,祂為什麼要與我們同在?馬太福音第一章記載了這句話的應驗—耶穌的降生,卻沒有正面回答這些問題,反倒是花了超過一半篇幅在耶穌的家譜上,以及描述這家譜最後一位成年男性—約瑟—這個「以馬內利」故事是如何發生在他身上的。
很快讀者們就會發現,這個故事有一個令人略尷尬的開端:馬利亞未婚懷孕。而對於約瑟來說,這樣的故事開頭絕對稱不上美好,因為馬利亞正是他的未婚妻。當然讀者們都知道,馬利亞是從聖靈懷的孕,可是對不知情的約瑟來說,這個處境只意味著難堪。他大可以公諸於世、訴諸律法來治死他的未婚妻(申22:20-21),然而約瑟卻沒有這麼做,他「不願意明明的羞辱她,想要暗暗的把她休了。」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暗暗的把她休了」在實務上恐怕比起「明明的羞辱她」要麻煩許多、也需要付上更多代價:首先,約瑟不僅必須告知當初締親時所通知的親朋好友,這門婚事取消了,而且作為一位義人,他還得準備一套既誠實、卻又不致造成馬利亞羞辱的說詞;再來,如果懷孕的事意外地被別人公開了,難免有人立刻懷疑「是不是約瑟有什麼於理有虧的難言之隱?」那麼約瑟別說是當個「義人」了,他甚至很可能直接面臨「社會性死亡」的悲慘結局。作者馬太稱約瑟為「義人」,顯然不是指著「守律法」這件事而已,而是約瑟不單有一顆憐憫的心,而且願意為此付上沈重代價的勇氣。
約瑟不是一個魯莽行動的人,面對這樣棘手的情況,他勢必得計劃的周詳又細膩;然而,上帝並沒有讓約瑟獨自面對這個難題。當約瑟還在傷腦筋的時候,上帝差遣使者在夢中告訴約瑟,馬利亞是從聖靈懷的孕,而且這孩子「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1:21)。常常被我們忽略的,是使者明確告訴約瑟「不要怕娶馬利亞為妻!」這個命令顯然跟約瑟本來的決定完全背道而馳,而且要背負的誤解、羞辱、各種異樣眼光都會是一生之久,可是我們看見約瑟醒來之後,沒有猶豫地就照著使者吩咐,娶馬利亞為妻。這裡我們看見約瑟作為「義人」的另一層面,就是他無條件的順服神—在這樣的順服中,他不再只看見自己的難題與困窘,而是看見神救贖應許的盼望。
在將臨期的第四主日,讓我們思想這位「以馬內利」、主耶穌的降生,是否真的帶給我們盼望中的平安與喜樂呢?上帝並沒有解決約瑟所面臨的難題與窘境,而是讓他帶著信心、存著盼望,順服地去擁抱難題、走進這個生命的險局當中。神與我們同在所帶來的平安,足以勝過我們的掙扎與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