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聖誕老公公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十二月的天空耶穌為我降生,祂會帶來禮物,祂會帶來祝福,聖誕主耶穌是你我的幫助…沒有聖誕老公公,只有愛我的主耶穌…。」我想這首歌是很多基督徒的心聲,也是我們迫切地想向這個世界傳揚的真理—當全世界都沉浸在商品化的、歡樂的節慶氣氛中卻不知道聖誕節的主角是誰時。
聖誕節的主角是主耶穌,聖誕節真正的禮物來自祂的拯救。禮物在希臘文中叫做χάρις (charis),英文翻過來就是「恩典」;聖經當中基督的救恩和屬靈的恩賜用的都是這個字。那麼,我們是不是把雪橇上的老人替換成耶穌,耶穌行遍各城各鄉,如同耶誕老人環遊世界,把物質的禮物替換成永生的保證就大功告成了呢?
仍然有兩點我們可能誤解了「禮物」在聖經中的意義。首先,聖誕老人挨家挨戶地送禮,和「耶和華祝福滿滿」、福音是關乎萬民的看似非常一致。然而,真正的禮物並非沒有成本,卻是要付上代價的。即便是聖誕老公公人物的原型—四世紀小亞細亞的主教聖尼古拉斯,他一生清貧,當年為了送出那一袋金幣拯救同樣貧苦的三姐妹,他必須付出的犧牲難以想像。甚麼樣的禮物沒有成本呢?消費主義下的禮物沒有成本。更精確地說,商人們刻意讓我們忽略了商品的成本,我們才會無止盡地消費。1931年可口可樂公司為了在寒冷的冬天提高銷售量所打出的廣告樹立了今天紅衣紅帽、胖嘟嘟的聖誕老公公形像。而如今,聖誕老公公的印象深植人心,真正的問題不只是人們忘記了聖誕節的主角,連基督徒也可能忽略了禮物的意義—救恩是無價的,卻不是廉價的。
其次,「禮物」在古代「恩庇主義」(patron-client)的社會中可是大有學問。在互助行為緊密的傳統社會中,人們透過禮物建立和維繫關係。簡單來說,禮物做為社會關係的媒介,由Patron提供的物質供應,換取Client的效忠和服務。聖誕老公公的禮物有甚麼不同呢?聖誕老公公總是趁著半夜悄悄地來,給了禮物就走了。因此我們對禮物的渴望也在於禮物的價值而不在於和送禮人的關係—我們常常是決志了之後,就走了,受洗了之後,就走了,主日結束了之後,就走了…。真正的恩典卻是我們經歷到與神和好的關係,而不只是一張冷冰冰的、去天堂的門票。
更重要的是,在恩庇主義的關係中,人們送禮給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給那些能夠提供利益的人,給那些「配得」的人。而我們的主,卻付上了極大的代價,使童女懷孕,道成肉身,走上十字架的道路,成就了救贖,將祂的生命給了我們這些「不配得」的人,為的是要與我們建立關係。所以我唱:「沒有聖誕老公公,只有愛我的主耶穌,賜給我喜樂平安,為我們帶來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