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洗腳

作者 周先良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我所追蹤的一個FB粉絲頁,最近因為關於「#後悔當媽媽」的主題討論的沸沸揚揚,而在網路上掀起了半大不小的波瀾。很多媽媽鼓起勇氣,承認並直面自己軟弱、後悔、孤立無援等等的情緒,而這些黑暗情緒當中有非常大一部分是來自於「被期待」:被期待成為所謂「模範媽媽」,有源源不絕的愛與忍耐,寧願輕看職場、放棄自我成就,總是能滿心喜悅地為孩子付出一切……。這些「期待」有些出於好意與關心,有些則是事不關己的風涼話,但是在那些自認不是天職媽媽的女性耳中聽起來,它們聽起來都和「情緒勒索」無比相像。更糟的是,職場中碰到情緒勒索我們大可以遞出辭呈一走了之,可是「母親」這身份卻不可能辭掉,是一輩子跟著的;而如果這工作又缺乏足夠的支持,那麼所有不管是善意與否的期待,都會一而再地造成母親心裡的「剝奪感」:「我的時間、精力、心智、才能,一直到我全部的身份,都要被剝奪了!」

    事實上,「剝奪感」幾乎是所有人際關係張力的來源。不幸地,在華人傳統社會價值之下,「母親」往往扮演被迫噤聲的角色。文章標題「洗腳」可能讓人以為,是不是要求母親們效法基督洗腳精神、奉獻自己所有。這的確很重要,不是只對母親,而是給我們所有人一輩子的功課,求主憐憫;然而這裡要討論的是:主耶穌為門徒洗腳(約13:1-5),到底代表什麼?在上十字架受死的前夕,如果是我們,大概會想「我都要為你們上十字架了,應該是你們來為我洗腳,不過分吧?」可是耶穌選擇了為這些跟隨祂的門徒洗腳。一位拉比(猶太律法教師)竟然像個奴僕一樣為門徒洗腳,當場令所有人震驚不已;然而對耶穌來說,這是祂在離世之前,選擇以這種方式向門徒們彰顯最真實的耶穌。

    這樣來看,「洗腳」就是耶穌對所有人際關係、政治關係的理解。當世界的遊戲規則,或是社會上約定俗成的道德要求、道德綁架(如上述對母親的情緒勒索)都習慣以恐懼和支配來想要在關係中佔上風時,那落在下風而失去話語權的一方,只能選擇在剝奪感中緘默。然而耶穌的「洗腳」徹底顛覆了這種遊戲規則;屬神子民可以不再用恐懼和支配來控制關係,也不再被種種恐懼和支配所使役,而是能在真理中得自由,憑著盼望為彼此洗腳。就如同路得記中的婆婆拿俄米,主動請兩個媳婦各歸本地、尋求幸福,而不是在關係中情緒勒索—因為她一心相信神的供應。

    神學家侯活士在《品格的群體》中提到,就在我們已經認定所有關係中,要不就造成別人恐懼、要不就自己被恐懼支配,進而認定「恐懼」是理所當然的時候,耶穌說:並非如此!靠著主的恩典,我們可以、也必須要在真理中翻轉恐懼,不僅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原來,福音已經為我們每個人預備好了一份得自由的恩典,讓我們憑著信心去領取,使我們雖然仍在世界中,卻活出不受轄制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