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唯獨基督–耶利米的政治主張

作者 邱崇原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先知耶利米的時代是以色列歷史中極其黑暗的一頁。面對兩河流域新巴比倫帝國的崛起,只剩下兩個支派的以色列再次淪為大國的附庸,耶路撒冷一次又一次地被攻破,養尊處優的統治階層一次又一次地淪為俘虜。城牆被拆毀、被火焚燒,直到全地荒涼,無人民、亦無牲畜。神的百姓在天下萬國中拋來拋去,成為「凌辱、笑談、譏刺、咒詛」(耶24:9)。

    在那個風雨飄搖、舉國震盪的時期,先知耶利米卻堅持著巴比倫是耶和華神憤怒的「杯」,他主張:「不抵抗、歸降巴比倫」、「服侍巴比倫王和其百姓七十年」,同時也反對剩餘的猶太人避居埃及。如果我們將聖經上先知的話化作現代的政治概念,那就是1)全面投降避戰,2)放棄領土主權,3)外交孤立政策。無論從國際外交或現實政治的角度,耶利米的主張顯然非常地政治不正確,也牴觸著當權者的利益。對君王來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得勝」才是王道。對祭司而言,「聖殿敬拜」是祭司一切權力的來源,流亡被擄意味著整個宗教體系瓦解。對其他假先知呢?假先知傳平安,耶利米卻說「沒有平安!」(耶6:14,8:11)也難怪耶利米比過氣政客還不受歡迎,猶如過街老鼠,人人想置之於死地(耶26:8)。

    然而耶利米的政治主張也可以用一個神學概念概括,就是「唯獨基督」。耶利米的盼望並不在當下,而是「日期滿足」時神的作為:「當那日子,那時候,我必使大衛公義的苗裔長起來;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在那日子猶大必得救,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耶33:15-16)

    換言之,神的百姓在世上並不總是光彩的、榮耀的,而是經歷到神的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1:10);就如同十字架的基督經歷了羞辱、鞭傷、刑罰、死亡,又從死裡復活、升天。神的百姓可以活在曠野,可以活在外邦,可以是寄居作客旅的;他們存心順服、甘於卑微,願意作眾人的奴僕,因為他們是憑著信心在基督裡敬拜,也憑著信心盼望著基督裡的拯救。「唯獨基督」意味著除了那釘在十字架的耶穌以外,別無拯救(徒4:12)。因此使徒保羅說:「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2:2)

    想要「得勝」卻不靠十字架的基督,就成了自我拯救的道德主義;強調應許和物質的保證而沒有十字架的基督,就成了自我滿足的成功神學;尋求這世上一切的知識和智慧的拯救和保護,卻不藉著十字架的基督,終究只是自我實現的世俗主義。

    而我們傳的是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是主耶和華成了我們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