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捨殘局的人
還記得兒童營的第三個晚上,我一如往常地睡在205一樓最靠門邊的位置。那天晚上不知道為何門邊的鞋堆發出比以往更重的味道,令人窒息。我一邊忍受著,心裡一邊想著感恩著整個暑假中神一步步的帶領,從青少年戲劇營、高中退修會、桃園牧恩堂短宣、親子退修會、到竹北勝利堂的兒童營。只要再過一晚,天將亮起,這一切就將「功成圓滿」。
隔天,隨著一位青少年出現症狀,快篩確診,兒童營緊急喊停。營會結束了,孩子回家了,大部分的青少年不願意走(當時尚都快篩陰性),留下會堂和副堂大量的佈景、道具、服飾,和兒童們未完成的手工、禮物、經文卡…。那天晚上儘管我依然住在205,並且隨著全家的確診比預期(住到暑假結束)的還多住了好一陣子,那個期待中的最後一晚沒有出現,功成圓滿的一刻沒有發生,取而代之的是打包、收拾、善後…,和心裡的遺憾和惋惜。
這一季的青少年崇拜我們從耶穌所成就的「三重職分」(Threefold offices):先知、君王、祭司討論救恩的內容。我們正好講到「祭司」,我轉念一想:「祭司不就是收拾殘局的人」嗎?祭司負責聖殿敬拜,從維護各種設施洗滌盆、金燈台、約櫃…,到管理各種器具細麵、香料、膏油…,收拾善後就是祭司的「日常」。其次,祭司處理的是人心的殘局。祭司處理的不只是祭物,更是一個個破碎的、憂傷痛悔的心。最後,祭司既然擔負著悔改與復興,當然也收拾著歷史的殘局。大祭司耶和耶大將少主約阿施偷藏起來後幫助他復國,希勒家在聖殿中找到了失傳的律法書並幫助約西亞王中興,乃至於被擄歸回的耶書亞襄助所羅巴伯重建聖殿等。在兩約之間約莫四百年中,亡國後的君王不復存在,神也不再透過先知說話,只有祭司是三重職分中唯一不曾中斷的(儘管他們中間也出現了嚴重的腐化),在最黑暗的時代依然忠於崗位。
和青少年談夢想、談期待、勾勒美好的未來總是吸引人的。然而人生真正的挑戰往往不是「已然」(Already)而是「未然」(Not yet),是我們每天日復一日的勞苦、重擔、和空虛。這卻也是基督的十字架介入這個世界的地方:「只有在十字架上、在破碎和空虛之處,我們才能尋見神。」(《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校園出版社翻譯,2017,頁266)那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來4:15)。也因此我們「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
PS.謹以此文謝謝所有協助收拾殘局,以及關心著染疫者和家庭的眾同工和弟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