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白色
前陣子在媒體上看到一則文章,是關於「國人對車子顏色偏好的今昔對比」。文章提到,對於車子不同顏色的喜好度,從二十世紀末的百家爭鳴,進到本世紀後,近年逐漸演變為以黑、白、灰、銀為主流,而其中又以白色為大多數車主的最愛。有意思的是,不僅國內如此,國外也是一樣,白色儼然跨越了地域、種族與國家的疆界,成為了世界上大多數車主的首選。乍看之下,這個結果似乎和一般人所認為「白色顯髒」的想法背道而馳,文章也解答了這個疑惑:只要不是太嚴重或是太大面積的髒污,全車白色會讓車子在不同顏色的街景下「整體上」顯得更為乾淨、明亮,從而使人在視覺上有一種安適感。
從這個結果來看,滿街都是白色的車子跑來跑去,我們的道路風景豈不是有點太單調,放眼望去一片「黑白灰」的感覺?在這個強調個體獨特性的時代,「撞色」豈不就像是「撞衫」,踩到那不可觸犯的天條?其實並不會。拜現代材料科技進步之賜,同樣顏色的車漆、加入不同的材料微粒,就能夠呈現出不同的色澤與質地。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白色已經不只是白色,前面總是加上一些形容詞:「象牙白」、「珍珠白」…等等。在光線的照射與明暗的對比下,這些所謂的「白色」卻能夠展現出彼此之間截然不同的面貌。
同樣地,我們擁有「基督徒」的身份,每一個人卻總是有著與彼此不一樣的信仰生命歷程,即使是同樣的宗派、甚至在同一個教會聚會也不例外;而反過來說,教會也因為成員彼此之間的差異,而顯得豐富多樣。可惜的是,我們常常不自覺地落入「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認為自己走過的路才是唯一正確的路,以至於不管是對鄰舍、對同事、對配偶、對孩子,或是在教會對同工、對其他的弟兄姐妹,常常有意無意地表達出這樣的態度。在聖經中,使徒保羅是給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出身於猶太人中最敬虔的法利賽教派「迦瑪列門下」,保羅在蒙主光照而歸向基督之後,生命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在使徒行傳中,保羅既可以在猶太會堂中引經據典、證明耶穌基督是主,也可以置身於充滿偶像崇拜的雅典與以弗所,從自然哲學來切入信仰;而他自己既可以與血統純正的猶太人同工,也可以與外邦人配搭事奉。當中的關鍵,無非就是他所認識與信仰,那包羅萬象、海納百川的基督:「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林前12:12)
換句話說,不是肢體的同一/相似樣貌形塑基督這一個身體,而是基督涵括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肢體。福音非但沒有限制我們的生命視野,反而開廣了它,使我們能夠真正地接納並欣賞彼此的不同。原來一個歸主為聖的生命,可以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流露出各種不同的生命光澤。這是我們在經歷生命轉變與陪伴的過程中,所必須銘記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