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福音的腓利 —俯就、傾聽、詢問
暑假已經過了一半,在過去的一個月中JC的青少年抓住疫情逐漸緩和的契機,也在神的保守下從戲劇營、退修會、到桃園牧恩堂短宣一連幾個營會一路順利完成。從門訓的角度,長時間、高強度、共同生活的營會是青少年們極為少數願意敞開心扉、能夠擺脫纏累、並能夠體會十字架救恩的機會,對青少年輔導來說機不可失。然而,作為曾經的青少年,我知道當暑假過去,當青少年回到現實世界的苦悶和壓力,那些宣洩的情感將被空虛取代,那些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將成為失落感。那是因為教會的營會和世俗的各種暑期營隊有非常多的共通點,除非我們有很清楚的信仰反省,並帶領青少年思想他們在營會中得到的每一個感動。這當中我不斷提醒他們的是傳福音的腓利的故事。
使徒行傳第八章穿插著兩個一正一邪的人物:傳福音的腓利,和行邪術的西門。這兩個人的共同點其實比我們以為的還多。首先,兩個人的活動地點都在撒馬利亞。其次,兩人所行的看上去都是神蹟奇事。第三,兩人的「事工」都取得相當的成功,聖經形容腓利「眾人…同心合意的聽從他的話」(徒8:6),形容西門是「無論大小都聽從他」(徒8:10),可說是難分軒輊。甚至,百姓稱西門是「神的大能者」,似乎還更勝一籌。
然而兩人的不同點也有許多。聖經中說腓利是「宣講基督」(徒8:5),對比西門是行邪術,而腓利使人「大有歡喜」(徒8:8),相對於西門是「使人驚奇」(徒8:9、11)。更進一步說,聖經中分別用了三個動詞描述兩人「傳福音」的行動。相較於行邪術的西門「行邪術」、「妄自尊大」、「使人驚奇」,在後面腓利向那位太監傳福音的敘事中,腓利的三個動作分別是「貼近那車走」(徒8:29)、「聽」(徒8:30)、和「問」(徒8:30)。如果我們稍微修飾一下這三個動詞,我們可以說腓利帶給我們傳福音的榜樣是:「俯就」、「傾聽」和「詢問」。
這兩個人的結局也大不相同。那位如英雄般受盡歡迎的西門「在苦膽之中、被罪惡綑綁」(徒8:23)。腓利呢?腓利在他為太監施洗後,就神祕地消失了(徒8:39),轉向別的地方傳福音(徒8:40),太監甚至沒有機會和他說一聲謝謝,卻「歡歡喜喜地走路」(徒8:39)。
其實不只是青少年,每一個服事的人其實都應該這樣問自己:我更像是行邪術的西門,還是傳福音的腓利呢?我所追求的是人們的關注(行邪術)、自我地位的實現(妄自尊大)及事奉的果效(使人驚奇);還是謙卑地、委身地、滿有愛心地「俯就」、「傾聽」和「詢問」呢?我們的內心是充滿喜樂,還是被苦毒所充滿呢?
PS:經文中太監正在唸以賽亞書53章的內容,那段經文中同樣提到關於耶穌的三個動詞:「被牽到 (ἤχθη)」、「不開口(οὐκ ἀνοίγει)」、「(生命)被奪去(αἴρετα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