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青少年教會的想像 –從四十塊小磚頭說起

作者 邱崇原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在2020年初開始的新冠疫情衝擊著普世的眾教會。教會被迫從實體轉到線上,更有許許多多的福音機構看準這一趨勢,開展各種關於新媒體、關於「元宇宙」的討論。當實體的疆界被打破,所謂「教會」的概念也再次受到挑戰。或許有人覺得堂會之間的藩籬模糊了,「國度」的連結更緊密了;另一方面,也出現越來越多遊蕩在虛擬世界中的游離基督徒。

    這一季在JC青少年的聚會中,我搭配著使徒行傳的內容從網上購買了一批專用在園藝或造景上的小磚塊。活動的規則很簡單:每一位青少年都有40個磚塊,他們可以完全自由地找任何數量的人一起建立教會、勾畫建築藍圖、理念,和想要事奉的對象。當中青少年需要面對幾個重要的抉擇。首先,我要找多少人人一起?大部分的青少年一開始都傾向自己做自己的,但很快就發現40個磚塊不能做甚麼。例如我要蓋的教會愈大,就會需要愈多人之間的協調和共識。其次,在這一群人的溝通和通力合作中,我的角色是甚麼?如果我們設計出的建築風格不是我最想要的樣子,或者我無法主導整個建堂計畫的進行,我是否仍舊願意投入呢?第三,我是找誰一起呢?我只願意找那些我熟悉的、親近的好朋友一起建立教會嗎?這些問題在在挑戰著青少年,也挑戰著我們心中「教會」的概念。

    如果我們從使徒行傳的脈絡來看,教會是聖靈所連結和賦權(empower)的一群人,是真以色列,是永生神上帝的百姓,來自各國、各族、各方,超越語言、文化、居住地的限制。但同時教會又是實際生活在一起的信仰群體,他們「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2)。那麼教會又「不是」甚麼呢?教會不是在地上建立金碧輝煌的建築物(聖殿的美門,第三章),不是在當中攫取權力和地位(猶太公會,第四章),也不是用人的方法做出來的、彼此互惠的社群主義(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第五章)。

    教會就像是每個青少年手上的40個磚塊,是聖靈的恩賜,讓我們可以藉著聖靈的恩賜彼此建造。或許我們可能只想投身在華美的、巨型的教會中,而輕看自己的40個磚塊,因為這40個磚塊不能做甚麼。或者,我們可能只想要這40個磚塊按照我想要的方式排列,而不願意被聯合成更大的身體。我們也可能只想要挑選我喜歡的人一起建造,而建造成「我的」教會。

   後疫情時代眾教會面對嚴峻的挑戰來自基督徒「不去教會」,更準確地說,他們像逛商品街一樣選擇去「哪一間教會」。然而聖經裡的問題從來是基督徒如何「成為教會」,和「成為怎樣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