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比得冠軍拿金牌更重要的事

作者 邱崇原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記得小時候有一個朗朗上口的電視廣告「(台語)真敖真敖,出國比賽。得冠軍,拿金牌,光榮返回來。」在甫結束的東京奧運中,我國一舉奪下兩金四銀六銅,共十二面獎牌,創下史上最佳紀錄。就在國人欣喜若狂,政府以國光獎金犒賞這些「台灣之光」,地方政府也紛紛加碼之時,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他不想跟進,而是要將資源投入在基層選手的培育上:包括發展運動科學計畫、聘請國外教練、充實硬體的場所和設備等。

    姑且不論柯P個人的政治立場,他點出的問題其實牽涉兩種國家支持體育發展的不同思維。眾所皆知奧運獎牌的大戶,其一是以美國為首的高度工業化國家,另一邊則是俄羅斯和中國大陸等社會主義國家。兩者都是孕育無數運動選手的搖籃,然而其成功背後的原因卻大不相同。社會主義國家將體育競賽視為國家顏面的意識形態之爭,以菁英主義的方式篩選有天份的小選手,自小進入秘密訓練營並接受嚴苛的訓練。相反的,歐美國家運動之所以強盛來自於全民對於運動的喜愛。學生放學後花大量的時間在各種球類運動中,各級學校有大量的體育競賽,各校校隊也往往成為當地民眾的「精神象徵」。在全民皆投入運動的情況下,總會有一定比例的人表現得更加出色,最終晉級到職業賽事中或成為世界級的選手。

    如果將這兩種模式讓各位選擇,我想大部分的人會比較同意先進國家的做法。為什麼呢?對我來說理由很簡單,因為那樣比較「健康」。如果運動真正的目的是強身健體,那麼全民參與運動比培養少數菁英拿到獎牌更為重要。

    這也讓我想起有一年我在美國的教會邀請甫卸任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的陳世欽牧師擔任教會「宣教年會」的講員。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儘管陳牧師是為了「宣教年會」而來,他卻強調他此行並沒有要呼召或鼓勵我們成為宣教士;因為只有極少數的基督徒被呼召成為宣教士。但如果一個教會中,眾弟兄姐妹都活出他們的信仰,讓「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使命」,自然而然地,就會有弟兄姐妹從我們中間出來成為宣教士。

    當我在思考如何和青少年談宣教,除了向他們介紹宣教士的使命和生活,以及分享世界各地宣教的需要,同樣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在生活中活出他們的信仰,這可以小到幫助他們經歷到被愛,並在家中、在教會、在學校成為願意去愛人,成為別人祝福的人。

    體育競賽的真正目的在於推廣運動本身,而比成為宣教士更重要的事,是基督徒都見證十字架的真實,都活出蒙恩有盼望的生命,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成為一個「宣教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