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Translate by google.

希望與盼望

作者 邱崇原教師 on . Posted in 信仰與生活

    這週在高中的「信望愛社」社課上,我請學生們寫下三張紙條。第一張寫的是十年後能發生在你身上最夢幻的事;第二張寫的是十年後你的人生能發生最悲慘的事;第三張寫下十年之後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寫好的三張紙條分別放入三個小氣球中充氣、貼在牆板上。然後如同夜市射氣球,每個人有三發飛鏢的機會。這是一個很公平的遊戲—好事、壞事、和平凡事的機率都是均等的,而且每個人可以自己決定怎麼擺氣球,也可以自己瞄準目標,盡可能趨吉避凶。但遊戲的結果卻有點出乎所料。

    首先,射氣球原來沒有那麼容易(這也難怪夜市那麼多射氣球)。第一輪玩下來在20幾位同學中只有五位射中一顆氣球。其次,在射中的五位中,有兩位射中了最悲慘的結果(都是死亡),另外三位射中了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第三,也是最有趣的,在「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中,有一張紙條是這麼寫的:當一個普通的上班族,父母都健在,生活很平淡但很幸福。我問在場的其他學生,你們十年後想要過這樣的生活嗎,竟然只有寥寥數人舉手。這反映了這群高中生所謂的「希望」是那些未來會很美好的期待,儘管這些期待達成的機率很低;然而一旦沒有達成這些「希望」,他們更可能是「失望」的。

    那麼,甚麼是基督信仰所說的「盼望」?幾年前我還住美國時,在一次的退修會中我見到了一位六歲的女孩“Hope”(盼望)。Hope生下來就沒有手掌和腳掌,必須裝上鐵製的支架才能行走。但是Hope非常喜歡跳舞,只要休息時間就會看她在大家面前手舞足蹈。Hope的父母親約莫50多歲,來美20幾年了。我心裡想著,如此老來得子,孩子卻有殘疾,一定很辛苦……。三天兩夜的退修會結束後,我和Heather開車返程的路上,Heather告訴我「Hope不是他們親生的孩子」!Hope是這對基督徒父母在孩子長大以後從中國領養的棄嬰……。

    當時我正行駛在夜晚的山路中,一陣寒意從頭襲來,一路麻到腳,眼淚幾乎就要奪眶而出。我沒辦法想像如果Hope沒有被領養她將過著怎樣的生活?她的人生有甚麼夢幻的可能嗎?她最悲慘的結果是甚麼?最有可能的結果又是甚麼?我問這群高中生,Hope的父母為什麼要領養她呢?他們有甚麼盼望呢?我說,他們的盼望無非是因為相信Hope的生命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拯救、值得被愛的–因為真實的盼望來自「信念」(Belief),不會因「機率」或「運氣」而改變。當人們「希望」明天會更好,我們「相信」那位掌管明天的主,這是我們在基督裡所存美好又真實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