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祂受死的時候,我不在那裡…
在已經結束的2020年第四季(10-12月),我在JC青少年當中分享馬可福音的信息。這段時間正好遇上聖誕節期,以及好幾位學生的受洗和堅振禮。在一個總是充滿歡欣、慶祝、為主大發熱心的時刻,馬可福音卻用受苦刻畫著耶穌,並呈現出門徒和耶穌的生命連結。
首先,馬可福音記載著耶穌三次預告自己受死,門徒卻三次拒絕十字架。第一次彼得拉著耶穌,勸他(原文是「罵他」,epitiman,可8:31-32)。第二次門徒們不敢再回話,卻私下爭論著誰(在耶穌死後)為大(可9:30-34)。第三次耶穌又預告受害,此時的雅各和約翰卻要求坐在耶穌左右邊,惹怒了其他的門徒(可10:32-37)。門徒除了三次拒絕十字架,當耶穌被捕以前徹夜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時候,同去的彼得、雅各、約翰卻睡著了。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可14:38);聖經記載同樣是三次。
接著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彼得三次不認主。幾小時前才極力地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的彼得卻如耶穌所預言的,「在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緊接著,或許是最重要的:當耶穌受死的時候他們不在那裡。馬可福音記載著當時,也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承受著世人的眾罪和父神的離棄時,在場觀看者的名單(可15:40-41),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撒羅米,以及其他和耶穌一起上耶路撒冷的婦女(請注意到都是婦女)。
我們不都說我們接受十字架的救恩嗎?我們不都在眾人面前認了耶穌,告白我們的信仰嗎?我們不都立志跟隨耶穌,永不回頭嗎?我們不都受洗歸入耶穌的死,與耶穌一同復活嗎?然而,我們常常忽略的是跟隨主的代價和生命真實的掙扎。當初代使徒紛紛受逼迫而殉道之前,彼得藉由馬可所留下的福音書告訴我們:「我曾經拒絕十字架,三次;我曾經不認主,三次;固然心裡是願意的,我曾經肉體軟弱,三次;最後,當耶穌受死的時候,我不在那裡」。如同保羅、彼得沒有可誇的,可誇的只有他的軟弱、失敗、和跌倒,和那加在他軟弱上無比的恩典。
最後,儘管沒能參與在耶穌最痛苦的時候,在彼得的餘生中他終於體會到,每一次當他受苦的時候,他都參與在耶穌的受苦當中,耶穌也參與在他的生命當中。於是彼得這樣說:「他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彼前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