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需要第一手的信仰經歷
「約書亞在世和約書亞死後,那些見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長老還在的時候,百姓都事奉耶和華。......後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士2:7,10)
在預備上週士師記的信息時,當我讀到士師記二7-10節時,我心中不自覺得反思著,信仰的傳承中若是下一代走偏了,那會是誰的責任?如果按照士師記文脈中的記載,下一代的環境,是上一代沒有全然遵循上帝話語導致的結果,看起來,父母無法閃躲這樣的責任。因為,環境是父母輩所形塑留下給後代的。然而,聖經中有些細節讓我又再多想了一下:第一、在士二10後來「有別的世代」,在希伯來文中並沒有定冠詞,似乎作者沒有特別要強調就是約書亞直接的下一代,或許已經是下好幾代;第二、神的確也針對後來的世代離棄神發怒,但是神並沒有指出是他們父母的問題,反而只是針對後來的世代斥責他們,偏離列祖的道(士二17)。因此,雖然士師記一開始是敘述進迦南得地為業的世代,是在爭戰中、在上帝話語中妥協的一代為背景,但是後來興起的世代,他們是士師記的主角,是他們在面對神的應許和管教。
當生活忙碌時,孩子們有著不同生命階段的需要,每一個孩子的壓力、情緒、以及父母自己的壓力、情緒,再加上坊間、教會、網路媒體各式各樣育兒的理念,認真的父母會嘗試不斷的學習、並且教育陪伴、引導孩子。當孩子行為不如預期時,為父為母在資訊爆炸的育兒資訊中很容易過度自責。每當陷入這樣的情緒中時,承認我們只是上帝「有限的」管家,我們仍然要投靠掌權的主。
在形塑孩子生命的歷程中,士師記給了我們一些建議,是需要有清楚的目標和方向。在士二10說到,後來的世代「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這當中提到的意思是偏離神的世代「沒有經歷」、「沒有看過」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他們的信仰不是「第一手」,以致於他們選擇了更加吸引他們,也能「看得見」的外族偶像。孩子若要有親身的經歷,在他們腦海中要有信仰的圖像,這些圖像是來自於他們能把從家中、教會中所得著的教導轉化為生活的圖像。孩子要能從父母的身上,去理解信仰的真諦和堅持的理由。無論是禱告、蒙垂聽或不蒙垂聽、數算恩典、和同學傳福音、為人代求、事奉敬拜主、面對學校人際關係挫折、犯錯與試探、忠於學習與工作......這一切總總都是孩子每日可以去經歷的。
神為下一代走的路和父母輩必定不同,但是,他們需要第一手的經歷。鼓勵孩子去經歷、去發掘、也在疑惑中引導他們。雖然下一代和我們成長的環境已經大不相同,但是我們總在各樣的沮喪和難處中仍有盼望的理由,那是,在神是愛,在祂那裡必定有祂的帶領和時間表。經歷淬煉的生命,有一天會生發純淨的信心,願這是我們一同學習、一同經歷的禱告。